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什么品质,为什么诸葛亮不杀他?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孟获本身就是一个反叛的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复仇,所以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杀他。那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南中的孟获。孟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蜀汉的顶梁柱。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杀掉孟获呢?难道他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之所以要杀掉孟获,是因为他看出了孟获的野心。
1、三国演义七擒孟获 体现了孟获什么样的品格?
在三国演义里,七擒七纵体现了孟获是个不服输的人,然而越是这样的人,一但认口服输之时他将永远不会造反了,因为那是把诸葛孔明佩服的五体投地,智的斗不过诸葛孔明,武力值斗不过赵云,这就是诸葛孔明最聪明之处,确保与云南的边境没有后顾之忧,好专心伐魏。

南王孟获当地少数头领,补诸葛亮屡擒屡放,最终心服口服,孟获有玩强不服输的品格,知道感恩。
2、读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鲁迅大大说过,诸葛大人超出人,近乎妖,七擒孟获,只能说诸葛大人是抓住了孟获的弱点了。
3、读七擒孟获有感老师评语?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呀!要想别人服你,就要让他得心先服你。因为蛮力不能解决一切,而智慧却是万能的。不是吗?这一点小小的收获都来自于《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孔明为平定四方,决定亲自征伐蛮王。孔明共擒孟获七次,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赵云等人杀了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也被张嶷、张翼所擒。孟获不服,孔明放虎归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战胜孟获,7战7败,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永不再战。
这个故事虽短,却令人记忆深刻。区区一蛮王,为何惊动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让后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对付魏、吴两国。孔明之所以能战胜顽强抵抗的孟获,不就是因为智慧远远比蛮力更重要吗?孟获虽会用计,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用计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获怎能不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智慧永远比蛮力更为重要.输赢并不重要,若想让别人服你,你就得让他的心先服你.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吗?《七擒孟获》中孔明并非有意杀孟获,他明白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战争。
这些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从中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猫和老鼠》中那机灵的小老鼠,为何它能屡次从猫口逃生?也就是因为智慧的力量大于蛮力。还有一次,我与外公下棋。我与他大战8盘,但我屡战屡败,8盘竟输掉了7盘。前7盘,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盘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来我真的是输了呀。现在回想起来,外公的战争基调不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吗?外公真可谓是“孔明二代”啊!
4、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
诸葛亮性格特点有: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诸葛亮的有主要事迹:1是、空城计;2是、七擒孟获;3是、三顾茅庐;4是、火烧新野;5是、足食足兵;6是、过江作说;7是、躬耕南阳;8是、隆中对;9是、草船借箭;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主要事迹有:1、空城计,诸葛亮驻西城,得街亭失守之讯,又知司马懿乘胜来攻,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在危急中,定空城之计,令将城门大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大疑,又素知诸葛亮谨慎,不进而退;及至探明回军,诸葛亮已调来赵云,惊退司马
2、七擒孟获,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诸葛亮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尽忠职守,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刘备三顾茅庐刘,愿意放下身段请一个年纪轻轻的书生当军师,同样诸葛亮也愿意以自己一生的学识与忠诚回报于刘备。
二是生性谨慎。在诸葛亮一生中,不论是用兵,还是用计,很少有失利的时候,但是同样也有人诟病他这种性格导致他措施了很多良机。
诸葛亮的主要事迹有: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他充分发扬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依法治国,执法必严。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他重视农业生产安扶流亡。诸葛亮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智慧的化身。
5、七擒孟获讲了什么内容?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南中上演了一出“七擒孟获”的戏码 ,秉承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成功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堪称“攻心计”的典范!“七擒孟获”中的第一擒 ,孟获派出手下三洞元帅攻打永昌失败,诸葛亮命王平诈败,诱孟获入峡谷追赶赵云,最终,魏延断后生擒了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命军士把兵器坐骑还他,放他回去。
第二次是孟获在熟睡时被早已倒戈的部下直接从洞中生擒,绑到了诸葛亮面前。孟获认为是被属下陷害,不服,提出若再被擒才服。诸葛亮大笑着,就又放他回去了。之后诸葛亮来来回回纵擒孟获四次,孟获以“胜败兵家常事”、“自家弟弟喝酒误事”等各种理由表示不服,第六次甚至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诸葛亮每每都微笑松绑放归。
到了第七次,孟获联合乌戈国王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在桃花渡口与蜀军决战。诸葛亮先让魏延在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营寨,诱敌深入,再一计“火烧藤甲军”成功破敌。孟获则在单骑突围时被生擒,此次诸葛亮仍放了他。这时孟获深知自己的部队与蜀国正规军相去甚远,对诸葛亮其人亦是心悦诚服,回去之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此重归蜀汉控制。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6、诸葛亮七擒孟获简介(100字)?
东汉末年,南蛮犯蜀,蜀南征。首战擒其首领孟获。孟不服,放之,后六擒六纵,最终孟获归降,蜀遂平定南方。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