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生下刘恒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就把刘恒过继给了代王刘恒。后来,代王刘恒登基称帝,是为汉文帝。。当时,汉文帝还是太子,薄姬就成了皇后。但是,薄姬并不受宠,只是一个贵人。汉文帝驾崩后,薄姬就失去了依靠,被吕后派去守陵。吕吕后死后,刘恒登基,薄姬就成了皇太后。薄姬的儿子刘恒当了皇帝,就是汉文帝。
1、窦婴死后田蚡的反应?
窦婴被斩首于市场。但极为诡异的是,仅仅数月后,田蚡也迎来了他的死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田蚡发了疯,每天都在家中大呼小叫,不久之后便死了。

史书中说,田蚡的死,是窦婴、灌夫索命的结果。一但在笔者看来,这实为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来自于汉武帝本身的压力。因为窦婴虽然死了,田蚡岂会毫发无损?只要有点眼里就能看出,汉武帝将一场酒席之争闹得那么大,就是为了打击田蚡。在争斗中,田蚡也暴露了不少纵诞不法的行为。请问田蚡如何能不怕呢?
田蚡死后,王太后的影响力被汉武帝彻底排除。他成功摆脱了太后和外戚干政的阴影,实现了唯我独尊,从公元前131年到他去世的44年时间里,汉武帝都牢牢地把持着权柄,从未旁落,从而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旷世伟业。
汉武帝,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或许是有史以来最独裁、最有权势的君主。帝国上下,汉武帝总能支如臂使,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汉武帝的权威。
窦婴以“伪造圣旨罪”被斩首。窦婴死后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
在西汉汉景帝时期,一直到窦太后死后的汉武帝初期,在朝廷中得势的莫过于外戚窦氏了。窦太后死后,王太后一族的外戚势力便开始在朝廷中粉墨登场。外戚势力独大影响了汉武帝的皇权,面对着盘根错节的外戚势力,汉武帝继位之初,朝中大事均得交有窦太皇太后拿捏,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则是窦太后依仗的重要族人。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慢慢地疏远了窦婴,开始宠信自己的舅舅田粉。
之前在窦氏得势的时候田粉曾经是窦婴家的门客,曾经对窦婴唯命是从。可是当他的姐姐王太后掌权后,王氏外戚也就独大起来,田粉便不在把窦婴放在眼里,于是在朝堂之上田粉经常与窦婴你争我斗,最后在王太后和汉武帝的支持下, 田粉取得了胜利,窦婴被朝廷处死。但在窦婴死后不久,田粉就得了一种怪病,不久也因惊惧死了。
2、汉武大帝窦婴被杀之后?
汉武大帝窦婴被杀后丞相田蚡得失心疯而死,窦婴被田蚡诬陷被杀。
魏其侯窦婴,字王孙,清河观津人,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大将军、丞相。他喜欢宾客,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魏其侯因“伪造诏书罪”于元光四年初被处死。窦婴被田蚡诬陷。
3、窦婴后代留下了谁?
没留下子嗣。
不论是史藉,野史上都没有记载窦婴的子嗣。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太子,派窦婴担任太子的太傅。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窦婴过了许久才听到这个消息,听到后愤慨万分,患了中风病,饭也不吃了,打算死。有人听说汉武帝没有杀窦婴的意思,窦婴又开始吃饭了,开始医治疾病,讨论决定不处死刑了。依然有流言蜚语,制造了许多诽谤窦婴的话让汉武帝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窦婴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答:没有留下子嗣。
窦婴是西汉汉武帝的祖母窦太皇太后的侄子,在平定七国之乱时,被封为大将军,与周亚夫一起平定了七国之乱,被封为魏其候,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由于与汉武帝的舅舅田蚡闹了矛盾,汉武帝的母亲王姪非让汉武帝杀了窦婴,但是窦婴拿出了汉景帝的诏书,王姪与田蚡偷走了文档里的诏书,致使判定窦婴的诏书是假的,被判灭三族,所以窦婴没有后代留下。
4、窦婴有后人么?
有的 窦婴的弟弟就没有死 还有他的侄子
5、西汉窦婴其人如何?他是如何死的?
窦婴是太皇太后的内侄,又兼具文才武略,本应该是窦氏最有出息的一个,却因为久居高位而得意忘形,在晚年的时候做下了一系列的糊涂事,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窦婴的死是因为失去了太皇太后的这个靠山,在势力的权衡下落败,最后被政敌拿住了把柄,所以被处以死刑。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内侄,窦氏一族因为窦漪房而起家,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婴从小就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读书习武,修得一身文武双全。
在汉文帝时期,窦婴得文帝重用,前往吴国做相国,一来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可以在吴王身边控制监视吴王,二来,重要官职只有在自己人手里,文帝才放心。
吴王刘濞因为嫡长子死在了太子手中,所以一直对汉朝心怀仇恨,所以总是磨刀霍霍的蠢蠢欲动,想要开战。
而窦婴是文帝的外戚,去了吴王身边,自然不受到吴王的待见,所以窦婴的工作很难展开。
窦婴在吴国几乎寸步难行,没过多久就找了个理由称病离职了。
如果是一般的人事调动,史书上会记载成因病离职,而窦婴的离职记载上面说,窦婴是称病免职。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们也可以推断的出来,免职,一定是被免职。
很有可能就是窦婴向文帝诉苦,这工作没法干了,文帝一生气就给窦婴免职了,所以史书上会记载成,称病免职。
并且在文帝之后的时期,窦婴再也没有得到文帝的任用,就说明了问题。
直到景帝继位,才重新启用了窦婴。
景帝刚刚上位,还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并不知道窦婴的能力如何,于是按照老办法,将窦婴调到眼前观察着,看窦婴的能力如何,有合适的就把窦婴安排进去。
于是,景帝封窦婴为詹事,负责处理皇宫内的内务。
詹事这个职务看似离皇帝很近,其实很难出头,因为皇宫的内务,向来是按照传统,是有规定的程序的,不可以轻易变动,也就是说即使窦婴讲这个职位做的好,皇帝也看不太出来。
窦婴只能利用各种关系手段,想尽办法在皇帝身边表现。
不久,机会就来了。
汉景帝宴请梁王帮自己,兄弟见面非常高兴,一时兴起就喝多了酒,对梁王说,你帮助我守住天下,这天下就该你我兄弟二人共享,不如我封你为皇太弟,等我百年以后传位与你。
景帝这下真的是喝多了,竟然要把皇位传给弟弟,从古至今没有这个道理,刘武与刘启其实差不了几岁,除非刘启早死,不然刘武是等不了到当皇帝的那一天的。
天子一言九鼎,即使是醉话,也有人听到了心里,窦婴听到景帝的话认为不妥,是个谏言的好机会,就当着梁王刘武的面,对汉景帝刘启说,天下没有传位给弟弟的说法,请陛下收回此话。
这时景帝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妥,就红着脸不知所措,刘武见此,马上说,陛下喝多了,不要开这样的玩笑,臣弟当不起,于是这场尴尬就这样过去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武在回卧室的路上就想了,我们兄弟二人都是嫡出,若是我先出生,这皇位就没有哥哥的事了,我也不必对兄长俯首称臣了,可见造化弄人。
之后,汉景帝刘启的酒后之言,也传到了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其实更偏爱小儿子,而小儿子却长期居住在遥远的梁国,母子二人经常不得相见,听到汉景帝想要封刘武为皇太弟,窦太后就动了心思。
如果刘武做了皇太弟,就可以以辅政的名义留在长安,自己就常常能见到小儿子了,这样的想法一天强过一天,于是忍不住多次向汉景帝提出立刘武为皇太弟,汉景帝刘启对此非常无奈,指的落荒而逃,躲着窦太后。
窦太后知道刘启不愿立刘武为皇太弟,非常生气,偶尔得知在刘启说完立皇太弟的时候,窦婴曾经出言阻止,于是窦太后就将怒火转移到了窦婴的身上,在不许窦婴进宫,向刘启进言。
刘启知道了窦太后下了这个诏令之后,认为窦婴因为阻拦自己的过失却因此被窦太后厌弃,对窦婴非常愧疚,于是开始重用窦婴。
就这样窦婴开始在汉景帝心里留下了一个自己人的印象。
窦婴为汉景帝说话,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虽然讨好的汉景帝,给汉景帝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得罪了窦太后,要知道窦太后才是窦家一族崛起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窦婴得罪窦太后实在得不偿失,不如放弃这次机会另寻他路。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不满晁错削藩政策,就借口说晁错是无能之臣乱出主意,此前吴王刘濞就一直蠢蠢欲动,借此事打着清君侧的借口造反。
汉景帝胆怯,先是杀了晁错,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没有到没起什么作用,于是决定要出兵讨伐七王。
汉朝因为多年不打仗,有些重文轻武,所以朝中并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于是汉景帝想到了文武双全的窦婴,想要任用窦婴做将军。
但是窦婴拒绝了,因为窦婴此前得罪了窦太后,所以不愿出征。于是汉景帝说,天下纷乱,你怎么能置之不理呢?强行要窦婴接任。
于是,封窦婴为大将军辅助主帅周亚夫,一起讨伐齐国叛乱诸侯。
窦婴果然不负汉景帝的期望,跟随周压夫平定了齐国,窦婴因此战功被封为魏其侯。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刘启立刘荣为太子,窦婴为太子太傅。
后来汉景帝因为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德,不堪为太子之母,未来太后,而废黜刘荣,而刘荣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窦婴不应该因为栗姬有过错而废黜太子,于是为刘荣求情,但是无果,刘荣已然被废黜了。
汉景帝因为太子之母废黜太子,其中太子刘荣无辜,汉景帝不知道吗,一定是知道的,但是汉景帝依然这么做了,就是因为汉景帝明白,太后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几乎是汉朝权力中心了。
幼子对母亲的言听计从,轻轻松松就可以影响朝政,所以太子之母一定要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然会被佞臣利用,严重一点毁家灭国都有可能。
所以,汉景帝已经决心废黜太子刘荣了,这时候窦婴前来求情,就意味着,窦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明白汉景帝壮士断腕的良苦用心,对于老板来讲就是一位愚蠢的臣子,汉景帝对窦婴无疑是失望的。
这个道理不明白就算了,窦婴还算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但是之后窦婴又用行动,告诉汉景帝自己的愚蠢还不止于此。
或许是因为喜爱刘荣缘故,刘荣被废,窦婴整天郁郁寡欢,居然认为汉景帝是一位不讲道理,昏庸的天子。窦婴真的是想太多了,作为臣子,有可能遇到一位昏庸的主君,但是臣子的本分就是,辅助君王,真的没必要有太多的想法,即使君主昏庸,也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而窦婴的脑子里只有自己的那点小恩小怨,根本不考虑大局,不得不说窦婴的格局确实是小了,加上之前推辞平定七王之乱的事,窦婴已经在汉景帝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愚蠢的印象。
之后窦婴就离职隐居起来,整日饮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眼看着窦婴一天一天颓废下去,窦婴的很多门客和朋友都来劝解窦婴回到长安好好做官,窦婴都不听。
直到高遂来劝解窦婴,窦婴才决定振奋精神,回朝廷做官。
高遂说了什么呢?为什么能去劝动窦婴?
高遂说,你意志消沉无非是因为太子刘荣被废,而刘荣被废,其实不影响你做臣子,你是窦太后的内侄,只要窦太后维护你一日,你就有出头的机会,但是你却因此自怨自艾,这不是等于在告诉天下人,当今皇帝是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不堪辅佐吗?历来君王都重视名声,如果你影响皇帝的名声,会有什么下场,你考虑过吗?
窦婴听了高遂的话,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于是振作起来,回到长安做官了。
其实,愚蠢很可怕,愚蠢再加上执拗听不进去话,就更可怕了。窦婴能听得进去高遂的话,是因为,高遂从窦婴自身和全局考虑,将利害关系都跟窦婴摆清楚了,所以避免了一次祸事。
人这一生,能有高遂这样的朋友,真的非常难得,智慧高于自己,又能帮助朋友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就这样,窦婴回到朝廷做官了,虽然窦婴依然不明白汉景帝为什么废黜刘荣,但是窦婴依然兢兢业业的工作。
后来原丞相桃侯刘舍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窦太后见到窦婴如此出息,很多次的建议汉景帝立窦婴为丞相,都被汉景帝刘启拒绝了。
在汉景帝刘启的心中,经过两次的事,已经认清窦婴的能力,实在不敢将丞相这么重要的职位让给窦婴。
为此,窦太后与汉景帝刘启还生了一场气,景帝心疼母亲,对母亲说,我难道还会吝啬丞相的职位吗,实在是窦婴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窦婴其人,骄傲自满,心胸狭窄,做事不顾后果,把他放在丞相的位置上,只会让窦婴产生更多的妄想,犯更多的错。
于是窦太后才不再怨怼刘启。后来景帝任用了卫绾担当丞相一职。卫绾这个人其实论才华并没有窦婴出色,却有一个好处,就是听话不出错,在丞相这个职位上,能力其实是次要的,能不能判断当时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决定才是主要的,汉景帝要的就是不出错,别搞事,这样看来,卫绾确实比窦婴要合适。
在汉景帝当政时期,再没有重用窦婴。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刘彻继位,封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刘彻一继位,头顶上的两个女人,从两个最强辅助,变成了两座大山,因为刘彻初涉朝政,没有完全地掌握朝政,很多事情不得不听从两个女人的,所以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比如任用窦婴和田蚡。
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外戚,本身也有能力,虽然汉景帝知道窦婴格局有限,但是汉武帝并不知道啊,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建议下,封窦婴为丞相。
田蚡是皇太后王氏的弟弟,田蚡口才好,喜欢儒家学问,具体能力并不知道,但是迫母亲的压力还是封田蚡太尉一职。
就这样,汉朝最重要的职位都给了家中两个女人的外戚,本来是平衡两个女人的势力,却不想给汉武帝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先从窦婴说起,窦婴和田蚡一样推崇儒家学说,因为汉武帝喜欢用儒学那一套来治理国家,但是窦氏太皇太后推崇黄老之说,讲究无为而治。
这个不同的喜好,跟现在的研究不同,执政者的推崇哪个学派,就会将哪个学派的思想用来治理国家,所以太皇太后和汉武帝的政治理念无疑是相冲的,汉武帝一上位就想着改革和打仗,这和太皇太后有着严重的分歧。
因为窦婴支持汉武帝推崇儒家,太皇太后便认为窦婴和自己的事一条心,开始讨厌窦婴,不再维护窦婴。
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向汉武帝进言,应该独立掌政,不必再将政事过问太皇太后,这句话传到了太皇太后的耳中,窦氏勃然大怒,罢免了赵绾,还将推崇儒学的田蚡和窦婴一起罢免。
赵绾犯了和窦婴一样的错误,就是讨好皇帝,得罪了窦太后。其实这本来和窦婴不相干,但是因为窦婴屡次不顾窦太后的利益,最终不仅丢掉了靠山,还为自己招来灾难,这就比较愚蠢了。
所以说,情商很重要,如果窦婴能够平衡好老板和老板的祖母,其实窦婴的下场不会太惨,可是窦婴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后来太皇太后去世,窦氏一族在没有靠山,反而是王太后渐渐有了话语权,将田蚡扶上丞相的位置。而窦婴失去了官职,使能享受侯爵的待遇,渐渐不得汉武帝重用,窦婴和田蚡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田蚡开始广招门客,结交权贵,为自己出谋划策,稳固势力。而窦婴因为失宠于汉武帝,渐渐不得志,于是走动的好友和同僚明显的变少了,窦婴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却在没有翻身之力。
之后窦婴在家中日渐消沉,可是有一位好友一直陪在窦婴的身边,还像窦婴显赫的时候一样对待他,感受到人情冷暖的窦婴因此大为感动,和这位好友因为知己,相见恨晚。窦婴的这位好友就是灌夫。
窦婴以为灌夫是自己最后的希望,是黑暗中的安慰,但是没想到,就是灌夫给自己招来更加惨烈的祸事,将窦婴从深渊推向了地狱。
关于窦婴和灌夫的这个故事,我们还要从灌夫开始讲起。
灌夫和父亲因为家道中落一起上战场打仗,灌夫的父亲不幸战死,按照汉朝的法律,父子俩一起上战场,如果其中一个战死,剩下的一人,不必在上战场,这也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
可是灌夫父亲的死亡,想要为父报仇,于是坚持上战场,每一仗都要参加战斗,最后灌夫深受重伤,险些死去。
灌夫的事迹传到了汉景帝耳中,汉景帝认为灌夫孝顺又勇敢,就封灌夫为中郎将,但是好景不长,灌夫就因为犯罪,将官职弄丢,具体犯了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后来灌夫在长安定居,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成功地赢得了长安权贵的称赞,因此被推荐提拔,一路做到了代国国相的位置。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过世,汉武帝继位,将灌夫调任为淮阳太守,后又调任太仆,灌夫的官职跟着朝廷局势起起落落,尝尽了辛酸苦辣。
就这样过了两年,灌夫和窦甫饮酒,醉酒时,和窦甫争辩起来,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汉武帝怕窦太后迁怒灌夫,就将灌夫调任为燕国国相,没想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年,灌夫又因为犯法丢了官职。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得出来,灌夫是一个莽夫,虽然有能力,但是却经常闯祸,实在不是个理智的成年人,也算不上什么好友。
但是窦婴却灌夫惺惺相惜,只因为灌夫和自己同病相怜。
两人郁郁不得志的人凑在一起,总是搞事情,想要通过对方,相互扶持,再度得到任用。
有一次,灌夫拜访丞相田蚡,田蚡听说,灌夫与窦婴交好,窦婴之前声名显赫的时候总是压自己一头,如今落魄了,田蚡就想羞辱窦婴,平衡自己曾经讨好窦婴时的卑微。
于是就对灌夫说,我应该拜访窦婴,灌夫听到了,认为窦婴的的机会来了,可以结交田蚡,于是不顾孝期答应了。
这边窦婴准备好宴席,等待田蚡的到来,田蚡却姗姗来迟,还在宴席上傲慢的对待窦婴。
灌夫见到了,非常气愤,但是没有当场发作,只是隐晦的讽刺了田蚡几句,这场宴会,最后落得不欢而散。
后来,田蚡还派人向窦婴索要土地。
其实这一意思就是,是要你低低头,我就接受你,用我的实力帮助你做官。但是窦婴并不理解田蚡的意思,反而认为田蚡仗势欺人,不肯将土地赠送。
田蚡知道后,很生气,我曾经还帮助你儿子逃脱杀人罪,如今你求到我跟前来,请求帮忙,连一点土地都不可赠送,而灌夫却帮着窦婴责备我,这两个人太不识相了,于是田蚡因此记恨了灌夫和窦婴。
这件事,其实是灌夫和窦婴不识相了,田蚡虽然没有什么才能,确实个圆滑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心,田蚡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找找面子而已,求人帮忙难道不应该送礼吗?小孩子都懂得道理,灌夫和窦婴却不懂,还将田蚡得罪了,简直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公元前131年,田蚡抓住灌夫的把柄向汉武帝告状,说灌夫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灌夫也找到田蚡的把柄想要反击灌夫,于是俩人咬成一团,如果二人都不肯让步,是怕会两败俱伤。
于是,经中间人调节,两人都各退一步,达成和解。
后来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窦太后命王公大臣都要去喝喜酒,灌夫因曾经和田蚡交恶,不愿前往,经过窦婴的劝说,不愿违逆窦太后,就和窦婴一同前往。
如果窦婴知道灌夫会惹来祸事,并且牵连自己,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因为灌夫却在宴席上大骂田蚡,因为灌夫一向酒品不好,有一次失态了。
这次田蚡没有放过灌夫,以窦太后邀请为由,治灌夫一个不敬之罪,任窦婴诶和求情都没有用。
窦婴眼见灌夫得罪田蚡是因自己的起,于是很愧疚,极力在朝堂上向汉武帝求情,却遭到了田蚡的阻拦,窦婴和田蚡在朝堂上争辩起来。
为了压制田蚡,窦婴就在汉武帝的面前,揭发了田蚡私下和淮南王交往的事,田蚡也揭发灌夫霸占土地鱼肉乡里的事,在两人相互攻击中,一次朝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这件牛皮官司让汉武帝十分头痛,一边是自己的舅舅,一边是窦太后的内侄,窦太后虽然去世,但是窦婴毕竟还算是皇亲国戚,怎么选都不是好的决定,最好的办法是两人和解,但是以两人现在的状态实在是无法和解。
于是,汉武帝决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让廷尉府查证灌夫是不是有罪,经查证,灌夫所犯的罪行和窦婴说的不符。
这就是说,窦婴犯了欺君之罪,田蚡借此机会,请求汉武帝窦婴关押起来,处以死罪。
狱中的窦婴偶然想起,先帝景帝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留给自己一份遗诏,必要的时候可以拿来救自己的命。这份遗诏相当于影视剧中的免死金牌。窦婴吩咐自己的侄子将遗诏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看后便找负责文书的官员去找副本。
按照传统,皇帝的诏书向来是做两份的,一分发出去,一分留在宫中记档,以免被人作假。
可是文官却没有查到有这份遗诏,于是田蚡就借机又状告窦婴伪造圣旨。
证据确凿,汉武帝也没有办法保护窦婴了,迫于王太后的压力,将灌夫全家灭族,窦婴处死。
如果窦太后还在,即使不再喜欢窦婴,也不会任由窦婴落得如此下场,但是窦太后不在了,汉武帝又没有办法维护窦婴,于是窦婴就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惨败。
而且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窦婴确实有做的草率的地方,才被对方拿住了把柄,可见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是正确的。
虽然窦婴是因为救灌夫而受牵连,但是究其原因,还是窦婴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才落得如此地步。
窦婴会死于非命,我能说完全是他自找的吗,已经有人劝过他了,没有那实力就不要逞强,可是他非不听,仗着自己有汉景帝的遗诏,以为自己不会死,非得要豁出命去救冠夫,结果呢,自己被田蚡下了套,还无处伸冤,所以说很多时候,你要真没那实力吧,就别想着给别人人情了,保不齐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而且此时的窦婴早就已经不是得势的外戚了,窦太后已经去世了,现在是王太后掌权,而田蚡是王太后的外戚,权势正盛,你窦婴又不是不知道,非得要跟他斗个什么劲儿,而且冠夫惹的祸,你何必往自己身上大包大揽的,更要命的是,他自以为的保命遗诏竟然没有副本,被汉武帝认为他造假,这是罪上加罪,他窦婴还能不死吗。
不过话说窦婴的这遗诏是真是假,到现在还没有个定论,个人认为窦婴造假的可能性很低,先普及一下啊,就是在汉朝一般诏书都会有两份,一份给个人一份存档,而窦婴的这份遗诏竟然在档案里没有找到,这就奇了怪了。很多人都猜测说是王太后和田蚡搞的鬼,但是个人觉得可能性也很低,所以具体是怎么样呢,谁也不知道。
如果窦婴的这份遗诏真的有存档的话,那么他确实可以捡回一条命,因为遗诏上面明确写了保窦婴不死,这也是窦婴刚开始胸有成竹的原因,但是谁料到呢,他最后竟然是一命呜呼了。所以说,甭管你是几朝元老,只要你在当时不得势,你就会被玩死,像窦婴这样的,如果选择明哲保身,估计还能安享晚年。
【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窦婴好儒任侠,讲义气有担当,做事容易冲动。他是窦太后的侄子,却在窦太后当权期间不受重用,起因是阻止汉景帝刘启一次醉后荒唐的举动。窦太后有二位儿子景帝和梁王刘武,由于自己出身卑微,从小与兄弟失散,历经磨难兄妹姐弟才能团圆,便以手足之情为重,在刘启当上皇帝后,帮助打理政务外,多次要求景帝百年后皇位要兄终弟及,景帝因此摇摆不定。一次梁王来京设酒宴款待,酒过三巡,忘情的景帝当着众臣的面开口就说,等我百年之后,皇位便传给梁王刘武。窦太后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窦婴便站了起来说,江山是高皇帝打下的,父死子继也是他定下的,皇上你没有权更改这条祖训。制止此事的蔓延,窦婴因此也辞官回家。
等到爆发七国之乱,国乱思贤人,窦婴被朝廷重新征用,和周亚夫一同平叛,驻守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乱平因功受封魏其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性格本来比较疏阔仗义,很多人见他身居高位,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其中就有先人被灌婴赐姓灌的将军灌夫,和后来权倾朝野的田蚡,一时英杰毕集,海内知名。汉景帝也很看重这位远房亲戚,经常与他讨论朝政大事,前153年立太子刘荣,让窦婴当太子太傅,好生教导。在太子刘荣被废时,窦婴多次据理力争无效,在此过程窦太后对他的性情有所了解而看重。景帝死武帝立,初期窦太后依然影响国家大政,武帝的娘舅田蚡因其姐王太后的缘故也显贵起来,丞相卫绾崇儒,并建议罢纵横家和法家人才的举荐,为喜好黄老的窦太后不喜而辞官,以当时形势,武帝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当太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但窦婴等人也是重儒家一派,不久也被免官在家,逐渐门庭冷落。田蚡因王太后的原因得到武帝保护和信任,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了田蚡,田蚡开始飞扬跋扈起来,连窦婴的田产也敢侵夺,这时灌夫便开始打抱不平,认为田蚡有忘恩负义之嫌,强拉着田蚡来窦婴家做客并出言不逊。田灌二人心生嫌隙,互相攻击。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诏令百官都要到贺,在席间灌夫见到大家趋炎附势,大拍田蚡马屁而冷落窦婴,愤愤不平在席上借酒发挥,被田蚡抓住机会,以不敬太后之命为由抓捕。窦婴为此展开解救灌夫的行动,经过武帝首肯,群臣廷议,灌夫本来有望释放,王太后发怒说,我在生时尚有人这样欺负我的弟弟,何况我死后,于是连窦婴也一同入狱。窦婴见情势危急,便主动说自己受到先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命家人拿出遗诏求见武帝,谁知朝廷一查遗诏并无副本,应是伪造,一时京城议论纷纷,窦婴于是与灌夫先后被杀。
6、魏其侯窦婴之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死都跟谁有关系?
电视剧《汉武大帝》给我们刻画了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疆拓土的皇帝。在汉武帝执政前期,有一个人物直接影响着他,他就是魏其侯窦婴。而窦婴之死却成了当时的一大事件,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窦婴之死的起因
事件源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田蚡在酒宴上敬酒时,宾客为了表示尊敬都伏在了地上,轮到窦婴敬酒时,自己的那些老朋友竟然都离开了。这时候好友灌夫不高兴了,就拿起酒杯直接奔向了田蚡,田蚡本身和他俩都有矛盾,一看这情景,以不喝满酒为由拒绝了,武夫出身的灌夫火气立马上来,在宴会上大闹起来,这正好让心胸狭窄的田蚡抓住了把柄。田蚡就借口说灌夫不尊敬太后,把太后令人安排的酒宴搞砸了,于是把灌夫抓了起来。这件事最后闹到了汉武帝面前,田蚡还把灌夫的不检点之事呈上,窦婴作为好友,而且这件事也是因自己而起,一心想着救灌夫,于是拿出了先帝的遗诏。
汉朝的时候,遗诏是一式两份的,当事人一份存档一份。汉武帝一看窦婴居然有遗诏就命人去查档案,结果没有找到。于是,窦婴手上的遗诏就成了伪造,除了没有救出好友,连自己的性命都丢了。至于窦婴有没有伪造遗诏,也是众说纷谈。
其中一种说法涉及到王太后,王太后为了保全自身,亲自去存档处威胁和贿赂管理人员,把那份遗诏抽了出去,并且把登记册的那一页也撕掉了,此事做得滴水不漏。汉武帝无可奈何,窦婴也因“伪造遗诏”之罪丢掉了性命。
由上可知,窦婴的死主要和田蚡以及灌夫有关,而王太后充当了田蚡的帮凶。
窦婴之死,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冤案之一。他的死,既反映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说明了汉武帝刘彻的残忍绝决。
事情的起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窦婴的狭义。
在丞相武安侯田蚡的喜宴上,好友灌夫看到别人对窦婴不尊重,就气不过,借给田蚡敬酒,大闹起来。田蚡毫不客气,当场下令把灌夫抓起来,并罗织罪名。
窦婴不顾一切地要去救灌夫。他找到了汉武帝,为灌夫求情。汉武帝对舅舅田蚡的贪婪无度和飞扬跋扈早就难以容忍,对窦婴很是同情。
为了帮助窦婴压制田蚡,汉武帝特意在母亲王太后居住的东宫,安排了一场大臣们的辩论会。大臣们大部分都认为窦婴是对的。
这下田蚡可不干了,找到姐姐王太后,要自杀,王太后也大哭,绝食。必欲致窦婴于死地。
窦婴被下狱后,为求自保,拿出了先皇汉景帝留给自己的遗诏,意外的是,却在档案馆找不到存根。最后,窦婴以矫诏罪被满门抄斩。
那么,最后是田蚡胜利了吗?也未见得。元光三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窦婴被处死,转过年的三月,田蚡就出事了,他老是大呼小叫,幻听幻视。巫师说,能看见灌夫和窦婴守在他面前,要杀死他。田蚡最后惊恐惧怕而死。
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事发,追查出刘安曾与田蚡密谋勾结,刘安还向田蚡送了大量金银财物。汉武帝说:假如武安侯还活着的话,该灭族了!
窦婴之死,起因是他侠义救灌夫引火上身,现象上是一场新旧外戚的宫廷内斗。而实质上,却是汉武帝借力打力,铲除长期以来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干涉和控制。
汉武帝利用窦氏和王氏这两股力量之间的矛盾,去除了外戚威胁皇权的痼疾,为西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7、汉武帝时期的窦婴,是不是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没想到你这个人是个墙头草,关键时刻居然靠不住”,“胳膊肘向外拐啊”,刚下朝的丞相一出未央宫大门就开始发脾气,他在宫门外的车道上跨上自己的马车,然后侧过身来,用手拦着车帘,怒气冲冲地对着御史大夫说道:“过来,上车,你给我个理由”,“现在无非就是我田蚡一个丞相跟你韩安国一个御史大夫联手对付过气一个老家伙窦婴,易如反掌,你为什么不直接点,居然还说啥我和窦婴各有各的道理,什么意思”,“你装什么铁面无私,快说,真气死我了”。
在汉武帝朝已身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而且谋略深长口才滔滔的韩安国在田蚡的质问下却沉默了,他面带愧色,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且不说田蚡一直跟他关系密切,就说他韩安国是靠着贿赂田蚡才得以重新得势,升迁到御史大夫的高位更是跟田蚡身后那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离不开关系。刚刚在未央宫廷辩,自己在汉武帝面前没有帮田蚡说话,这番真有点抹不开脸。
好一会,田蚡等着回话,盘了一下脚后,眼睛斜盯着韩安国不放,你说啊。韩安国扭动了一下下巴,抬起头来看着田蚡说,“丞相,窦婴当着皇上诋毁你,说你养戏子,女人多,贪财圈地,徇私贪婪,私德不休,所以不适合当丞相,你就不应该去分辨,反而应该摆出态度,跟皇上说臣田蚡有幸能侍奉皇上,虽然兢兢业业真心诚意在干,但缺点不少,才能也确实一般,魏其侯窦婴说的没错,所以请皇上另请高明”。这样一番谦让,皇上不但不会罢免你的相位,还是好言安慰挽留你。这样窦婴啪啪自己打脸,只能关起门来气得去咬舌头自杀。现在倒好,你堂堂一个丞相,朝堂之上别人揭你的短恶,你就反唇相讥说人家污脏,你一发狠我一赌咒,跟那种骂大街的女人有什么分别”!韩安国说完后盯着田蚡,田蚡反而变得不好意思了,“我也是当时昏了头,争论的时候就顾着吵喊,没想到还能这么说”。
分已罢朝,出止车门,召御史大夫安国载,怒曰:“与长孺共一秃翁,何为首鼠两端?”安国良久谓分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曰‘臣以肺附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愧,杜门齿齰舌自杀。今人毁君,君亦毁之,譬如要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分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
出自汉书-窦田灌韩传
“窦婴这回铁了心要保灌夫,看皇上的意思也有点想息事宁人,你打算怎么办”?韩安国问田蚡,田蚡侧脸一撇嘴角,阴笑了一下,“我怎么办,我还能怎么办,这次我要不治死灌夫,不然全天下的人都觉得我田蚡好欺负,还怎么当这个丞相”!韩安国听完低头默然,但也缓缓地点了点头。如此一来,这场滔天的风波,灌夫固然在劫难逃,窦婴也难以独善其身了。
窦婴失位冷落,灌夫刻意巴结
一切要从窦婴被疏远说起,自从窦太皇太后死后,担任汉武帝丞相同时身为魏其侯的窦婴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便逐渐走下坡路了。宦海沉浮,窦婴丢了相位,自然失势,慢慢人情冷淡车马稀,这本是世俗人情的正常表现。但是由于他喜欢热闹,习惯于宾客前呼后应的排场,突然门可罗雀,这位前丞相不免有些意气消沉,不耐寂寞,却有这么一个叫灌夫的将军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忱,窦婴自然十分感动。毕竟锦上添花的人繁多,烧冷灶的人非常稀少,而且他看得出来灌夫虽然粗狂大条,但也算是个性情中人,就想着交个朋友,喝喝酒吹吹牛,完全没有功利性,也就逐渐接纳。
但是身为精通儒学的士大夫窦婴,去交往大老粗灌夫可是真不搭,而且属于典型的交友不慎。灌夫,此人可是一个一等的莽夫,打仗是把好手,可是年纪一大,便从一个虎气呼呼的将军变成了一个爱喝酒爱吹嘘的老油子军头。他爱喝酒也就罢了,关键他喝醉了口无遮拦,喜欢骂人,逮着谁骂谁,而且不只骂人,他还打人惹祸,惹出了各种小祸大祸。建元二年(前139年),灌夫曾经跟长乐卫尉窦甫一起喝酒,两个将军酒量都不错,喝高以后开始胡说八道,本来气氛大好,但是不知道窦甫说错了哪句话得罪了灌夫,灌夫突然暴起把窦甫狠狠打了一顿。这下可是惹了大祸,要知道窦甫不是别人,他是窦太皇太后的兄弟。汉武帝听说之后,知道不好,唯恐窦太皇太后动手杀了灌夫,便把他远调到了北部的诸侯国燕国。因此,拿现代人的说法来说,灌夫是个十足的酒彪子。
可是这个酒彪子也不是一无所取,至少性子憨诚,有那种拿头换义气的气概,这点很对窦婴的脾胃。随着交往日久,窦婴的地位却日渐沉沦,越来越靠边站,众多势利眼也就越来越不来搭理窦婴,灌夫则越来越不爽,越来越看不惯,以前魏其侯当丞相的时候你们这帮人都哈着他,现在他失势了你们就走了,纷纷靠近巴结现丞相田蚡,都是小人!灌夫本就粗鲁,不通人情世故,这个时刻更觉得宵小们都阿谀逢迎,替窦婴打抱不平。加上他自恃曾经在吴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军功,之前连窦家都敢惹,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只要见到谁对窦婴不够尊敬就怼谁,成了挺窦急先锋!窦婴呢,他是个非常敦厚实在的人,看到灌夫虽然浑人一个,但这样子维护自己,他自然也很感念,便深相接纳,当然顺便也不时奉劝一下灌夫,然后帮他各种扛雷&填坑。可是坑真的不少,而且越来越大,关键天知道灌夫会给他随后挖多大的坑。但是窦婴真是个好人,一直刚挺着。
田窦交恶
建元新政失败之后,窦婴虽然丢了丞相之位,在窦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谁也没有轻视他的意思。毕竟他还有另外一层高贵的外戚身份,窦婴还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而且他还是诸窦中最贤良有能力的一个。但是自从窦太皇太后一死,之前被压制的王家和田家便开始出头,窦家逐渐一日不如一日。
田蚡窦婴二人作为建元新政的政治合伙人,本来关系也不差。但是,田蚡也不是什么随便念旧情的人,何况他身为国舅,后面又当上丞相,开始如日中天,和窦婴一个闲散外戚交往越来越少,所以两人关系越来越淡。后来,窦婴的儿子曾出了事,田蚡想着卖窦婴一个好,便帮着解决了。但转头这个贪婪的丞相转头就打发门人籍福跑过去跟窦婴要田地,窦婴也是门头阔过的人,高门大户的外戚侯门勋贵,现在突然被人上门要债,觉得被勒索了,很是气愤,直接回复不给,不只不给,灌夫还在旁边添油加醋冷嘲热讽,田蚡一听说不给,同时灌夫还在嘲弄,很是生气。在田蚡看来,窦婴就属于非常不懂事了。
谁要我给办事,都要先给钱!现在我给你个面子,先给你办事,事后你就要把钱补上。现在不但不给钱,居然还嘲笑我,好啊,偷奸耍滑啊!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报复随即开始,田蚡派出私家侦探进行调查,不久就抓住灌夫的不少问题。要知道,汉武帝曾经制定了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国策,一旦发现随即惩办,毫不留情。而灌氏家族在颍川郡广有田宅,门客众多,在地方时有仗势凌人,欺男霸女的不法之事,堪称霸道豪族。此时田蚡只要一报,灌夫家族马上就全部完蛋。
但自田蚡开始调查之时,窦婴也开始了准备工作,在田蚡拿到灌夫家族的不法证据之后,窦婴和灌夫也扣住了田蚡的重大把柄,就是灌夫的家人拿到了田蚡曾经暗地里结交淮南王刘安的证据,要知道按照汉朝律法,结交诸侯王算计储位乃是大罪,尤其淮南王还蠢蠢欲动,最终谋反。最终田蚡和窦婴互相忌惮,也就达成默契,谁都不折腾了。至此,轰天的炸药已经埋下,只差一个导火索,随时可能爆发。
使酒骂座,大闹婚宴
问题是,此番息事宁人,田蚡是逼不得已,他是想一口咬死灌夫同时重伤窦婴的,窦婴呢,太过于厚道,则以为既然双方都不再计较,那事情就已经过去了。对待田蚡,他居然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幼稚病发作。难怪窦太后推荐窦婴为丞相人选时,汉景帝说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做人不够稳重,容易轻信别人,有点二呼呼的,不适合当丞相。景帝一代明主,果然看人奇准。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景帝曰:“太后岂以臣有爱相魏其者?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这不,田蚡娶妾,象征性地邀请了前丞相窦婴参加婚宴。窦婴居然同意了,不只自己去,他还强拉着灌夫一起去。灌夫倒还有点头脑,觉得彼此差点成了大仇人,他去参加田蚡婚宴是绝对不合适的。但是窦婴觉得参加婚宴是个灌夫缓和跟田蚡关系的好机会,极力拉着灌夫去,灌夫呢,耳根子软,耐不住窦婴的一番言语,也捺不住婚宴上好酒好菜的诱惑,便同意一同前去。
一切终于不可收拾!
当朝丞相婚宴,而且担着王太后御赐旨意,各亲贵大臣纷纷前往,丞相府铺红挂彩,长廊内外横铺宴席,送菜送酒的小厮来往不绝,规模宏大。气氛一度热烈,觥筹交错。可是灌夫的毛病开始犯了,他心里窝着火,便开始拼命灌酒。田蚡举杯开始敬酒,丞相一敬酒,人人皆恭恭敬敬避席起立,高举酒杯,非常给面子,但是窦婴给宾客大臣们敬酒时大家就不大那么恭敬了,大多数人都只是敷衍,甚至就不大在意,灌夫心里的第一把火烧起来了。酒过三巡,窦婴撺掇灌夫给田蚡单独敬酒,但是灌夫敬酒的时候田蚡只喝了半杯,灌夫又是一通劝酒,田蚡就是不肯喝完,第二把火来了,接下来事情更糟糕,窦婴给敬酒时,因为灌贤正在顾着跟程不识说悄悄话,两人都只是象征性举杯,所以有些失礼,灌夫就更窝火了。毕竟灌贤是灌家自己的子侄,瞬间开骂,一咧开嘴吧嗒吧嗒的,劈柴挂草的牵连到了程不识,田蚡随即便发难了,说程不识李广担任皇帝和太后的卫尉,身份地位十分重要,灌夫不尊重程不识就是不尊重李广。
灌夫闯祸不怕事大,顶了一句程不识李广算啥鸟,我不想尿就不尿,语气极其不屑,夹枪带炮地哒哒哒又一通怎么滴怎么滴。田蚡先前还忍住,装装气度,后来看到众位宾客为了避祸纷纷都走了,脸色越来越来看,酒劲和着气愤的情绪堆在一起,瞬间气血上冲,脸上满是血青色,窦婴也知道灌夫惹下了要命的麻烦,便死压着灌夫让他给田蚡认错,灌夫酒劲大发,激发了驴脾气的倔犟,居然死不低头,田蚡一下子打住,收住了满眼怨毒,不屑地窃笑了一下,“今天的宴会有太后懿旨,灌夫居然如此猖狂,这是大不敬!来人,给我拿下!”
”看来还是老夫太纵容灌夫了,才让他如此猖狂.”然后,他举杯从容示意还留在席上的寥寥几个客人,“不要让他破坏了大家的兴致,大家继续喝”,可是谁还有心情再喝酒,酒宴草草结束。
第二天,三司会审,在田蚡的授意下,灌夫以对王太后大不敬论罪。大不敬罪,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灌夫大祸临头了!
东朝廷辩
为救灌夫,窦婴不得已,求救汉武帝。汉武帝听了窦婴的陈述后,认为窦婴说得没错,灌夫就是发酒疯,够不上杀头大罪,还算是同情窦婴和灌夫。但因为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偏袒弟弟田蚡,态度十分明显,汉武帝不得已,只能举行东朝廷辩。
廷辩议题一提出来,现丞相和国舅要告一个发酒疯搞乱自己婚宴的莽汉,加上王太后直接出面干预,要求重办,汉武帝都拗不过,闹得要在朝廷上公决。这样以来,人人都知道中间的干系,虽然灌夫这个人本来也不是什么贤良之人,但是发个酒疯就要杀头甚至灭三族这确实过于残酷了,但是此时替灌夫说话就意味着要得罪丞相和太后,得罪了丞相和太后不说官别做了,脑袋都会晃荡。窦婴挺身而出,再次指出灌夫就是喝醉闹事,罪不至死,田蚡此番扔下炸弹,把先前调查内容公布了出来,他说这次治罪灌夫,不是因为婚宴喝醉闹事的小事情,他田蚡作为丞相,不会为这样的事情总是纠缠。只是看不惯灌夫家族地方豪强的屡有不法行迹,必须维护律法,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这下子,捅中了要害。窦婴一时语塞,随即他开始指责田蚡腐败贪婪,广受贿赂等等。田蚡随即开始攻击窦婴灌夫喜欢养宾客,唠叨国事,明显图谋不轨。自此,田窦闹得不可开交。汉武帝见状,便让其它大臣发言。但是在汉朝中枢的大臣们已经门清,都知道这趟浑水太深,日常比较敢表达立场的内史郑当时刚开始帮腔窦婴,后面田窦相互人身攻击之后,就开始中立,开始敷衍搪塞,惹得汉武帝大怒,这样以来,其余大臣更是不敢多说了。此时,只有那个向来憨厚的汲黯冒了出来,汲黯向来正直,重压之下也实实在在地支持窦婴,认为灌夫喝醉搞事是有错,但明显罪不该死,但汲黯是个老实人,说话也就是寥寥几句,没有太大的分量,此时,作为汉武帝倚重的大臣,又是田蚡的密友,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发言可谓最关键,甚至决定动向。
但是韩安国此人聪慧老到,本来事情就是个闹事纠纷,现在闹得天大,田蚡明显在公报私仇。但他知道田蚡又得罪不起,而且田蚡对自己一直很帮忙,以后也是自己的莫大助力,他自然不能去帮窦婴对付田蚡,但他又不想太过于违背自己的心意,韩安国知道如果自己完全拉偏架,这样会严重破坏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印象,于是,他来了一出,双方都对。
魏其侯窦婴说得对,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灌夫在自己父亲战死后,仍然忠勤战事,受伤无数,仍然冲阵血战,可谓勇冠三军,喝酒闹事,就杀立下如此战功的骁将,不合适!
丞相田蚡说得对,灌夫家族在颍川横行霸道,欺负小老百姓,乃是地方豪强,这样的势力对于中央是一种威胁,属于危险的豪族。该追究!
现在有请英明神武的皇上来乾纲独断!
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它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侵犯骨肉,此所谓‘支大于干,胫大于股,不折必披’。丞相信亦是。唯明主裁之。”
自然,田蚡满心希望韩安国能旗帜鲜明站在自己这边,却没想到他来了这么一套都不得罪的托辞,因此廷辩完后也就发生了文章开始之初的那一幕。
规格很高的东朝廷辩搞了半天,搞出个“唯明主裁之”的回传球踢回到了汉武帝脚下,汉武帝是有些同情窦婴灌夫的,但是他也顶着王太后的压力,本来想让朝臣说几句实在话,帮腔一下窦婴,然后造成唯公议是从的场面从而去说服王太后的,没想到朝臣们那么会玩,为了自保纷纷躲开干系。这下好,怎么办?满腔怒气无处发,不能骂汲黯,他是唯一一个帮了窦婴也说了实话的人,不能骂韩安国,他话说的那么漂亮了,再说他跟田蚡关系这么好,不拉偏架就是在帮窦婴。那就只能骂了内史郑当时一通,你个怂货软蛋,看朕日后不杀了你丫。
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灌夫族灭,窦婴被杀,田蚡遭遇诅咒,三败俱伤
下了朝后,汉武帝去见自己的母亲皇太后王娡。没成想王太后知道东朝廷辩的结果后非常生气,饭都不吃了,“老娘还活着,居然就有人欺负我弟弟,老娘死了我们王家田家岂不是尸骨无存”,这下子汉武帝终于妥协,终于下令重办灌夫。三司秉持皇帝的授意会审,灌夫岂能好下场,会审结果:灭族.
窦婴也下了大狱,但是他听说这个结果后,没想到救自己,而是还想救灌夫和家人,他终于拿出了自己最后的保命大招--汉景帝遗诏。大意就是真的有事的时候,可以自己拿着遗诏找皇帝。
孝景时,婴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然而怪事出现了,一查,遗诏居然没有存档。这样窦婴不但没救得了灌夫,自己也被套了进去,按照汉朝律法,窦婴矫诏,需要杀头弃市。
然而汉武帝可能也知道窦婴的为人,知道他不大可能伪造诏书。矫诏可不是那么容易,窦婴被关在大牢里安排自己手下去伪造诏书,而且伪造诏书还是为了救灌夫。怎么可能,谁都不信!所以,灌夫灭族之后,就把窦婴关起来没有处置。
窦婴呢,起初以为自己死定了,就不吃饭,绝食等死。得了病不治,病死算了。后面听说汉武帝不打算杀他了,又恢复了正常,开始吃东西,治病。值得一提的是,窦婴暂时得以不死,馆陶公主刘嫖在其中的缓冲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她有拥立大功,昔年她暗地里与还只是美人的王娡联手,敲定王娡的儿子刘彻与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联姻,并说服窦太后影响汉景帝,汉武帝才得以登基为帝。跟她对王家与田家是有恩的,王太后总得卖她几分面子,不能太为难她。另外,她被加封为窦太主,得以跟着母亲窦太后的姓得到特殊荣宠,自然不能看着窦家垮了,而窦婴是窦家最有才能的人,理所当然要救。再说,她跟窦婴是表兄妹,关系并不远。
然而,我们都低估了一点,那就是帝王的无情和冷漠,汉武帝也概莫能外。随着关于遗诏造假的流言流传到宫里,汉武帝居然同意了处死窦婴,并且弃市渭城。
这一切真是让人非常寒心,一方面,窦婴从灌夫事件而言所唯一犯下的错误就是积极营救,他是一个非常忠心的臣子,人品十分端方,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刘启非常信任窦婴,另一方面,窦太皇太后的侄子,父亲汉景帝的表兄弟,汉武帝自己的表叔,不论远近也是属于自家亲戚。但汉武帝就是不管不顾,因此不论如何,窦婴就死于汉武帝的冷漠和残忍。
当然,不得不说一下汉武帝的隐秘小心思,也就是皇后陈阿娇实在太过分,极其善妒而且控制欲极强,先前早已有过暗害卫子夫和卫青的行径,在宫里搞得乌烟瘴气的。在窦太皇太后摄政时代,汉武帝不得不隐忍,但是自从窦太皇太后死去后,陈阿娇仍然动不动寻死觅活,不知收敛。计划收拾这个女人已成为汉武帝的心事,料想陈阿娇此时仍然捣腾,无非就是自己没有脑子,看不清形势,也还因为自己的母亲窦太主以及窦家的支持。窦家自窦太后成为汉文帝皇后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强势,一直以来谁都不敢动,所以别人都以为这个大树一如既往的牢固,可以依靠,此时杀窦家一刀,相当于杀鸡给陈阿娇和其母窦太主看。而窦婴作为窦家的灵魂人物,处置了他,看陈阿娇和窦太主以后还敢瞎折腾不。
灌夫灭族,窦婴弃市,田蚡取得大胜,只是这个高兴的心情没持续多久,第二年春天,田蚡也病死了。死前一个劲在认罪悔过,似乎想被恶鬼缠身。可能田蚡也是因为自己害死了太多人,终于惶恐不安,内心崩塌了吧。
一场大案,终于落幕。
回过头去看,灌夫太不收敛,属于自找的灾祸,倒也不值得太多同情。田蚡则本身品德低劣,恶迹昭彰,不是好人,死了也不可惜。只可惜了窦婴,本是儒雅君子,却因为交友不慎,所信非人, 一番大有为之身,居然为救争闲气的无脑醉汉灌夫,最终搭上性命,且怜且惜之!
最后补充两句遐想,这灌夫真应该跟窦婴老儿结拜,他为了维护窦婴的面子颇有点不怕得罪天王老子,舍得一身剐,窦婴呢,为了救灌夫全家全族的命搭上了自己的脑袋,拿罗贯中的话说,真乃忠义也。再说他们一旦结拜,以后小说也好编,灌夫性格有点像张飞,这个窦婴吗,就等于刘备加关羽的结合体。嗯嗯,越想越像那么回事,关键两人结局都是为了义气而死,这就更可以大说特说了。
窦大灌二小结义,加上汉景帝汉武帝的时代大背景,又一本好演义来也。
窦婴是死于精心策划好的谋杀!
无论用什么角度看,窦婴都是各方势力要杀的目标,汉景帝刘启的时候,窦婴就是大汉朝的重臣,窦婴是窦太后的亲戚,有这一层亲戚关系,窦婴当时也是权势滔天,刘启也是非常重用窦婴,窦婴自己也有本事,确实是个有才华的人。
汉景帝刘启死的时候,让窦婴当上辅助大臣,让窦婴辅助汉武帝刘彻,刘启还是不放心年幼的刘彻,又给窦婴留下一道秘密的遗旨,遗旨的内容,连当时的窦太后也不知道,应该是给窦婴很大的权利,让窦婴在关键时候,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窦婴拿着这份秘密的遗旨,也一直没有示人,窦太后死后,窦氏一族,也是权利削减,风光不在了,只有窦婴还在大汉朝廷苦苦的支撑,窦婴有才华,刘彻也是比较欣赏窦婴,但大汉朝崛起了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刘彻的母亲,王皇后一家的势力,当时窦婴在丞相的位置上,自然成了别人眼中的绊脚石。
窦婴势单力薄,根本不是王皇后的对手,窦婴败了下来,跟随窦婴的灌夫,也是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官职,下入了大牢,窦婴也不甘于束手就擒,窦婴拿出了汉景帝的遗旨,其实这份遗旨的内容,肯定有汉景帝刘启的担心,刘启担心刘彻掌控不了大局,怕王皇后的权势过大,会影响到刘彻。
这份遗旨的内容,也是让窦婴拿出来,制约王皇后,窦婴拿出来遗旨,汉武帝刘彻也是感觉到震惊,因为刘彻根本也不知道遗旨的事,尤其是遗旨的内容涉及到自己的母亲,刘彻知道遗旨,在宫里都是二份,其中有一份,是会存进皇宫的档案里。
其实汉武帝刘彻,这个时候已经能独立掌握汉朝了,虽然王皇后会在人事安排上插手,安排自己家亲戚,但对汉武帝刘彻的影响也不大,但窦婴手中的遗旨,对于汉武帝刘彻和王皇后,应该是有制约。
汉武帝刘彻去让人查遗旨备份的时候,竟然没有查到遗旨的备份,这没有备份,那窦婴手中的遗旨,就会被定性为假遗旨,窦婴也因为这份假遗旨,丢了性命,但窦婴手中的不可能是假遗旨,窦婴在胆子大,也不敢拿出假遗旨,那等于是自寻死路。
窦婴知道了遗旨被定性是假的,他也明白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有人要他死,他是脱不了身了,窦婴也知道他自己非死不可,这份遗旨救不了他,反而成了他的要命符,窦婴的遗旨,涉及到各方势力,最有可能是王皇后拿走了遗旨的备份,就是要窦婴死。
窦婴的遗旨权利过大,对于已经能掌控汉朝的刘彻来说,也是一种制约,刘彻雄才伟略,对于一道制约,刘彻也会觉得不舒服,因为刘彻的霸气,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有一点挑战的,所以说这窦婴无论怎么看,都是没有活路。
还有的另外一种说法,说这是汉景帝刘启的策略,怕当时窦婴作为辅助大臣,权利太大了,故意留下这份遗旨,等窦婴拿出来的时候,正好会被安上手拿假遗旨的罪名,致窦婴于死地,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汉景帝刘启把窦婴当辅助大臣,他明知道局势复杂,窦婴需要的是绝对的权利,才可以在危急关头,辅助刘彻。
如果故意给窦婴假遗旨,一旦需要窦婴辅助刘彻的时候,假遗旨被揭穿了,刘彻都会有危险,所以汉景帝刘启绝对不可能把假遗旨给窦婴,窦婴手中的是真遗旨,窦婴只是权利的牺牲品而已,在没有价值的时候,真遗旨被人动了手脚,变成了假遗旨,要了窦婴的命。
汉武帝的外戚重臣窦婴并不是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而是死于一场冷酷无情的皇权斗争。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