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爱斩头?古人为什么爱竹

2022-12-31 19:52:14 623 0
奇闻异事录

为什么古人爱斩头?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头是神圣的,不能随便斩杀,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厄运。所以,斩头这种刑罚一般都是用来惩罚那些犯了重罪的人。。不过,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却因为斩头而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刽子手”,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大太监魏忠贤。据说,魏忠贤在阉党当道道的明朝,权倾朝野,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那么,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刽子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古人为何把脑袋叫首级?

优质答案1:

为什么古人爱斩头?古人为什么爱竹

首级是古人对人的脑袋的别称。那么,为什么把脑袋又叫成“首级”呢?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的秦汉时期,军队在作战时有一条特殊的奖励制度:凡是斩下敌人的一颗脑袋,就赐爵一级。也许是由于脑袋位于人体最上端的缘故,古人称脑袋为首(如“斩首示众”),斩一首便可以赐爵一级,一首一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人的脑袋称作首级了。

本来,首级制度是军队为了激励将士奋勇杀敌而制定的,孰料事得其反,在每次战斗中,许多士兵为了得到一颗脑袋前去邀功,经常会发生因为争夺首级而互相残杀的惨案。

据《史记》载,项王自刎而死,王医取下项王的脑袋就跑掉了。项王的身份特殊,脑袋没有了,拿着他的身体也一定能去邀功请赏,于是,其他的士兵为了争夺项王的身子,互相残杀,“相杀者数十人”。为了一个死人的身体或首级,就损失十几个士兵的性命,这实在是首级制度的悲哀。此外,更为荒缪的是,一些有钱的人,为了能够进爵进位,便花大价钱从士兵手里收买人头,竟一度使人头成了商品。 对于首级制度的弊端,北宋大将狄青看的最清楚。据说,大将狄青所辖的军营内发生过一起为争夺首级集体殴斗的惨案。士兵们为了一颗首级的归属问题,数百人互相残杀,差一点酿成大祸。狄青平暴之后,立刻上书仁宗,陈述了首级制度的种种弊端,建议皇帝予以废除。仁宗皇帝权衡利弊后,批准了狄青的建议,废除了首级制度。从那以后,首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彻底销声匿迹了。

优质答案2:

先来说“首”,再来说“级”。

首”是象形文字,在古汉语中就是“头”的意思。在金文中,就和汉语不同了,它是指上半部分为头皮和毛发,下半部分才是指脸。所以目前大家知道“首级”代表头颅,但在其他文字确是俩个部分。

“首”和“级”能联系起来,是和古代的军事功劳有关系的,在战场上,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人人都想建功立业。那么杀的人多少,就是硬指标,一颗人头很大,怎么也不能拎着几十个头颅吧?所以在战国时期,就有拎着敌人耳朵的办法。到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按照商鞅的:把世袭爵位制度改成二十级军功制度,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战场规定,只要斩杀一个军官,就可以封公士,送仆人一个送宅一处送地一顷。斩杀的敌人级别越高,得到的封奖就越大,能杀5个军官,就可以把自家的奴隶转换成平民,甚至可以把囚犯释放!这样的奖励制度大大激励了秦国将士的冲杀精神,也是最后秦国能统一中国的一个原因。

这样的把杀敌砍头和升级联系起来的激励制度,就是“首级”的最早出处,不能不指出,凡事都有利弊。这种制度被许多割地诸侯仿效后,就出现了为了升官,而造假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忍之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优质答案1:

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春夏万物生长,而秋冬树木凋零,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皇帝是天子,更要按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秋后问斩说的是秋分以后,秋分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多长,在古代天文不发达的时候,这样的节气变化,自然是重要的时令。古时候,因为科学的不完善,人们的一切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结合,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

春夏是万物,滋润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所以,人们必须遵循其规定,违背者将受到非常重的处罚,因此,没有谁愿意为此以身涉险。天人感应,顺天而行,应该是古人总结的极高的智慧,顺天而行我们现在更多的解释为敬畏天地,顺应规律。

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

古人认为砍头是一件阴气很重的事情,所以必须选在中午进行,好让阴阳相克,起到缓冲的作用,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

优质答案2:

我是喜欢历史的断琴抿红颜,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我,每天陪你聊有趣的文史知识。

秋后问斩的起源

秋后问斩来源于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之孟秋之月记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说:天气渐凉,霜降开始,天气冷的蝉已经开始哀鸣了,鹰因为要用鸟以祭祀,开始长空抓鸟杀戮。

故此,人们认为,秋后,鹰都开始杀鸟祭祀了,人类也就可以问斩犯人,以伸张正义了。

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关于刑杀时令“秋冬行刑”的记载。西汉以后,“秋冬行刑”被写入律令,成为一项制度。即刑杀只能在秋冬在行,立春以后不得刑杀。后来,唐朝规定,死刑的执行时间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秋后斩首”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文化原因。

古代的科学技术落后,秋分过后,一天比一天短,人们没办法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就认为天地之间有造世主,造世主主宰着世间万物,人类不能够违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顺应天意。

秋分之前的天比秋分过后的天要长,而且天气温暖,阳气盛,万物生长,人们认为,在这种气象环境下,更适合行赏;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扼止生命事宜。要不然,人类要遭到灾难、瘟疫等上天的惩罚。而秋分过后,天越来越短,天气变冷,阴气盛,万物凋谢,好多生物自动停止生命。人们认为,在这种气象环境下,更适合惩罚,适合杀戮。所以,死刑的执行,只能放在秋分以后了,即秋后问斩符合社会生活规律。

在古代,以至于到今天,秋后一般都是算总账的时间。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一般每年耕种一次,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所以,到了秋天,人们有了经济收入,就要对这一年里你欠我的、我欠你的,进行清算了结。即所谓“秋后算账”。

后来,“秋后算账”这一概念发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而“秋后问斩”,也沿用了此含义。

第二、更好的让行刑起到最大的教育警示作用。

到了秋后,经过一年的劳作,这个时候人们都空闲下来。在这个时间问斩,民众有时间来观看行刑,对民众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助于社会管理。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看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一幕是:拉到菜市口,秋后问斩!然后,大批民众前去观看执行死刑。所谓要秋后问斩,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代死刑犯执行死刑,一定要秋后问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2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