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压缩机怎么样?2、重庆万盛压缩机厂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的企业,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生产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3、重庆万盛压缩机厂主要生产各种大、中、小型汽车空调压缩机,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化工、冶金、石油、轻工、造纸、印刷、纺织、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
我国很多关键领域的竞争通常只在两三家大型国字号企业之间,比如石化行业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讯行业的中国电信、移动、联通。

而在大型压缩机制造领域,其实也就只沈鼓、陕鼓两雄争霸,或者也可加上杭氧。
有人总结说沈鼓专长做离心压缩机,陕鼓专长做轴流压缩机,正面的竞争比较少。但是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并没有想象中分的那么泾渭分明。
以下简要梳理一下沈鼓和陕鼓的直接竞争事例。
虽然沈鼓和陕鼓作为中国两大压缩机企业长期共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鼓和陕鼓都并未发生直接竞争,这就要从沈鼓和陕鼓的发展历程说起。
沈鼓于1952年成为了我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1974年,沈鼓引进透平压缩机技术和加工设备,并被国家定位为大型乙烯、炼油、合成氨技术等核心设备的引进制造平台。
沈鼓
先后引进意大利、美国、日本、丹麦、德国等国家12项离心压缩机/风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和14项单元技术,这奠定了沈鼓在中国离心压缩机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军位置,也奠定了其在石油化工、煤化工领域的竞争优势。
陕鼓从成立伊始就与沈鼓有着深厚的渊源。1968年来自沈阳鼓风机厂的400-5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响应国家三线建厂号召,在陕西临潼区成立陕西鼓风机厂(陕鼓前身)。
陕鼓
1979年,陕鼓开始引进瑞士苏尔寿轴流压缩机技术,1992年引进日本川崎重工TRT制造技术。20世界末,陕鼓已经成为中国轴流压缩机和TRT领域的领军企业,冶金行业成为了陕鼓的主要下游客户群。
两大巨头的竞争
在2000年以前,由于产品的差异性,沈鼓和陕鼓在业务上重合度较低,分别在各自的市场深度耕耘。2001年开始,陕鼓的一系列动作逐渐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竞争平衡。
2002年-2012年沈鼓和陕鼓的战略较量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2002-2006年,竞争酝酿期
这一时期的沈鼓仍专注于自己的传统产品领域,在大型乙烯配套压缩机、大型炼化配套压缩机、大型合成氨配套压缩机领域进行耕耘。
长期以来,沈鼓以技术领先自居。通过承接国家大型压缩机国产化项目,沈鼓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创造了多个多个国产“首台”。
进入2000年以后,沈鼓继续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
2006年沈鼓同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并投入大量资金同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非定常流场试验台。
产学研构成了沈鼓技术领先战略关键要素。
另一方面,沈鼓的产品升级及技术升级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其战略重心主要在大型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的技术升级和空分压缩机领域的产品突破。
首先在大型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领域。
在2000年以前,沈鼓已经具备了48万吨/年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的制造能力。2005年,沈鼓再次挑战,完成茂名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订单。
其次,在空分压缩机领域
沈鼓于2004年通过承接山东华鲁恒升公司大型氮肥装置技术改造项目的空分压缩机订单,开始进入空压机制造领域。截止2006年底,沈鼓已经实现了5、2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的技术突破。
而此时的陕鼓,也早已进入空分压缩机市场。
2002年,陕鼓通过与德国曼集团苏尔寿公司合作生产柳化空分机组,正式进入空分压缩机市场领域。
空分压缩机以离心压缩机为主,虽然陕鼓的传统优势为轴流压缩机,但进入1990年代以后,陕鼓就开始了离心压缩机的研发工作。
1992年,陕鼓的首台离心压缩机下线。1996年陕鼓引进了俄罗斯圣彼得堡技术大学离心压缩机设计软件及基本级技术。2002年打入空分压缩机市场也正是陕鼓进军离心压缩机领域的关键突破口。
陕鼓在2003年在产业链纵向上提出了“专业化销售、工程成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主要内涵的陕鼓模式,陕鼓以冶金行业为主导市场,向石化、空分、通用环保等专业市场发展。
并在2005开始开拓融资服务业务。
另外,陕鼓开始尝试进入再制造领域,这些举措使陕鼓的销售利润达到单纯主机销售的数倍水平。
(2)2007-2012年,竞争升级期
2001年沈鼓和陕鼓在工业产值方面相差无几,沈鼓4、17亿的工业产值,而陕鼓4亿元。
到了2006年,沈鼓和陕鼓的这个数字均达到了24亿元。但是,沈鼓的利润总额仅有3500万元,而陕鼓的这一数字则达3、6亿元,竟然达到了沈鼓利润总额的十倍。
一连串的数字不能不让沈鼓重新审视陕鼓这个昔日的小老弟。
2007年,沈鼓也开始了新的战略布局,开始沿着产业链纵向进行拓展。联合配套厂提供的干气密封、汽轮机、烟机、电机、特殊阀门、余热锅炉等设备做大订单额。
由此,沈鼓正式启动工程成套业务。
在产业链纵向,沈鼓的另一项战略举措为进入重大设备检测维修领域。
2007年,沈鼓成立了机组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2010年承接了中石化四川石化离心机和往复机的维修和检修(保运)项目,标志着沈鼓正式进入国产化重大装置维护和检修业务领域。
与此同时,陕鼓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围绕“系统服务”陕鼓继续提升其工程总包能力。并且也提升了设备检测与维修领域的服务能力。
2010年成立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托式服务。
在产业链横向上,沈鼓一方面巩固其在传统石化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对大型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组和大型往复式压缩机组均进行了产品升级。另一方面计较拓展风电和核电等全新领域。
2008年沈鼓与美国超导温泰克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风电技术合作协议,进入风电市场。2007年,沈鼓开始通过产学研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进入核泵领域。2009年,沈鼓正式投建核泵国产化研发生产基地。
于此同时,陕鼓则在轴流压缩机领域和TRT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突破。
2011年形成了独立的AV90、AV110制造能力。
而在TRT领域陕鼓开始抢滩国际市场,先后中标印度、巴西、俄罗斯等TRT项目。同时,陕鼓通过产学研模式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开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
2010年与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全面推进透平机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新技术的开发与合作项目。
两家看似没有交集的扩张实则不然,除了巩固各自的传统领域和向非传统领域进行横向扩张之外,陕鼓和沈鼓都将目光放在了离心压缩机的下游产业扩张上。
在PTA领域、天然气领域和煤化工领域,两家终于遭遇正面战。
首先,在PTA领域:
陕鼓2007年与东方希望集团重庆蓬威石化签订了60万吨/年PTA项目的主要装备供货合同,2010年顺利投运。而沈鼓于2009年完成了北京燕山PTA项目中膨胀机和扬子石化膨胀机模型机的性能试验,并承接了江苏海伦120万吨/年PTA项目,2012年,沈鼓完成了其第一个大型PTA空压机组“交钥匙工程”。
其次,在天然气领域:
陕鼓2011年中标全球最大瓦斯脱氧液化项目,标志着陕鼓全面进入LNG市场。而沈鼓则早在2007年就获得了GE新比隆公司为西气东输I线定远站压气站提供长输管线压缩机的合作生产协议。
另外,在煤化工领域:
陕鼓在2008年首次成功中标重庆万盛煤化工60万吨/年醋酸项目,该项目成为陕鼓在煤化工领域的突破点。而沈鼓也于2008年获得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煤代油”制甲醇项目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120万吨甲醇、80万吨二甲醚工程项目。
相对陕鼓进入沈鼓传统的离心压缩机领域,沈鼓在陕鼓传统的轴流压缩机领域也摆开了阵势。
2009年,沈鼓就曾联合日本三井获得了印度SAILS钢铁集团Bokaro钢厂的轴流压缩机销售合同。
在大型压缩机两雄争霸的局面之下,还有一个微妙的第三方——杭氧。杭氧作为国内空压装备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了空分压缩机市场的关键角色。
沈鼓和陕鼓都与杭氧建立了密切的供应合作关系,但是,两家在工业气体市场的正面竞争,使得原本简单的合作关系变得不确定。
特别是2011年杭氧与沈鼓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范围涉及空分压缩机组和备品备件的供应、售后服务的完善以及在气体市场的合作等。这进一步使得沈鼓、陕鼓和杭氧三家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
编者后记:沈鼓和陕鼓互相进入对方的传统优势领域展开正面竞争,对于提升其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重要的是,能让国产大型压缩机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陈明哲、刘菲、邵红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