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 虚领顶劲怎么练?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站桩时双手抱膝,头顶百会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外,膝关节微屈,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瘪下,如此反复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觉得难度大大,也可以选择简单的仰卧起坐,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仰卧起坐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1、站桩函授培训正确姿势?
首先双脚分开距离只有一只脚的宽度,尾闾前顶,收腹坐臀收肛,下颚微收,虚领顶劲,重心在前脚掌和脚后跟之间,下肢形成一个支撑架构,不同点在于:没强调沉肩坠肘,双脚分开距离不同,虚领顶劲的意识位置不在百会穴,而在二耳向上的位置。

2、牛桩站桩的正确方法?
十指抓地:所谓十指抓地,就是指十个脚趾轻轻的扣在地面,也就是说每一个脚趾的关节都是微曲的。但是我们经常讲“用意不用力”,那么我们就是用意识去把这个劲,就是说往地里下去生根往下扎下去,就像大树一样,把这个根往下扎,用我们的意识,而不是用力量,所以我们在肌肉上尽量保持放松。
关于双腿微曲:其实在我们的站桩练习过程中,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是保持一个微曲的状态,当我们双腿两个膝盖,因为它是连着我们的下焦,所以我们的膝盖,它是单独拿出来体一下关于双腿微曲(不可弯曲超过脚尖)。所谓微曲,是在站直的基础上,微微弯曲,也就是保持一个微微弯曲的状态,它并不需要我们蹲下去狠狠的弯曲,但也不能够伸直。当我们腿站的非常直的时候;或者我们蹲得很弯的时候,我们的骨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毛细血管,我们气血的运行,所以我们在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上,包括上面讲的十指抓地,每一个关节都是保持微曲的状态。
关于坐与胯:胯在我们整个身体上,占据一个非常主要的部分,因为我们整个身体的中间这一段,连接着我们腿部,主要是靠我们的胯。我们平时也经常再说:“中正安舒”。那么我们上身要保持中正,我们的胯就不能够左摇右摆,所以要做胯,胯要找到下沉、坐的感觉,就像坐在凳子上一样。而胯最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一个是往前顶,一个是往后翘,一个是左摇右摆,所以这四个方向都不能是胯的力量,胯的力量只能向下,只有胯真正向下的时候,我们的上半身才能保持中正。如果我们的上半身有任何晃动左摇右摆,前俯后仰的话,那么问题一定是处在胯上。
松 腰:其根在脚发力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所以我们的腰,是整个练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在站桩里面,对腰的要领就是松腰,把我们的腰放松。我们的整个四肢的运动,脚上的运动和手上的运动,都是通过我们的腰把它连接起来的,所以我们腰上面是任何时候都保持不着力放松的。而我们的腰在放松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腰会略微向后鼓起来,同时我们的小腹会略微有一点向内收,但是小腹部要注意放松。有的时候到了松腰的时候,或者站桩的过程中,我们的小腹部和我们的腰部会不自然的紧张起来。
沉肩坠肘:在练习的过程中,讲究:一气呵成。上和下是紧连相随的,这是练习过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所以手上的动作怎么跟我们身体的动作,怎么能连贯一气呢?沉肩和坠肘就必不可少了!沉肩就是把肩部放松,而坠肘在站桩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把手肘这样刻意的去垂下去,但实际上这样,你的肘是坠了,但是你会折腕。所以我们正常情况下,手肘不管哪怕是放得很高,或者放得很低,它都会有一个肘往下沉坠的感觉,这也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用意不用力”的状态。所以跟我们手肘,必须要放成这样没有关系。
虎口崩圆,十指引劲:手上,我们讲虎口,虎口崩圆十指引劲。就跟上面说的的十指抓地一样,劲要往地底渗透,那么我们手上也是要通过手指,每一个指关节都保持微曲的状态,然后把这个劲从我们身体引出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血管,我们离心脏最远的距离的血管,就是在我们的手指和我们的脚趾。我们的手指引劲,也是一个方面是把我们的气要引过来。只有气血能到,我们的劲才能到。如果气血都到不了的话,我们的劲是到不了的。
含胸拔背:上文说到关于松腰和坐胯,我们人的整个脊椎是一个S形,那么当我们能够腰胯做到位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脊椎骨,会被拉成一个微微的弯弓形,所以在武术里面说叫:身背五张弓。脊椎骨是我们身上很重要的一个弯弓。那么我们整个脊椎骨的下半部分,松腰坐胯的话,那么往上我们的背和颈,这个地方也是要注意,也是形成一个弓状的,所以这个呢,叫做含胸拔背。我们的背部,要通过一个劲去把它往上拔起来,而我们的胸要有点略微的向内去含。这个跟我们的沉肩,也是连在一起的动作要领。那么同时,在我们的这个含胸这基础上,也是为了把我们的整个劲,要把它合起来,同时也是为了把我们的背后的两个肩胛骨能够圆起来,想一个圆一样包起来的一个方法。
虚领顶劲:我们说神能提,则起。那么我们肾为先天之本,我们的肾气上升,完全靠我们的脊椎骨,然后到达我们的头顶,百会穴,所以在站桩里面,有一个要领叫虚领顶劲。那么虚领顶劲,其实讲的就是我们百会穴,略微的往上引领起来,那它为什么不用百会上顶,而用虚领顶劲呢?它就是说,在虚无之中,去领会往上顶起的这个劲,换句话来说,还是我们说的那五个字:用意不用力。把我们的百会穴,轻轻的引领上来,那么同时我们的下颚要注意微收,我们的百会穴才能往上把它引领起来。
双目垂帘:在站桩的过程中呢,我们眼光如果说像练实战,练技击的话,我们的眼光可以目视远方,越远越好。但如果练养生的话,我们可以双目垂帘。双目垂帘就是我们两个眼皮像窗帘一样,轻轻的搭下来,保持我们整个眉心,包括整个这个额头,这一块保持放松,眼睛轻轻的闭上。也有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舌顶上腭,其实在刚刚学习站桩的时候可以不用舌顶上腭,但如果你要继续往深处学的话,往道家修行的方向去学和养生的角度的话,可以尝试着舌头抵住上腭,然后上牙和下牙轻轻的扣上,保持我们两颊的肌肉也是保持放松的。
1、两脚与肩同宽;脚不要内外八字,摆正;脚指抓地,轻轻的扣在地上;
2、膝盖微曲,下身动上身不动,屈膝的度不可过脚尖,否则上半身的力都在膝盖上,容易受伤;
3、敛臀,尾闾下坠,坐胯,似坐非坐,找到中正安舒之感,胯部力量只能向下,因为这个力,是为了让下盘更好的有扎根之感,如此才能稳固下盘。坐的时候胯部不能左摇右摆,必须要找到下沉,坐的感觉,有一种沉坠之力,所谓“屁股一抬,重新再来”。做好后才能立身中正,能更深刻体会到下盘扎根与上身虚灵顶劲的对比之感。
4、关于胯部,有的人在站桩时的姿态是左摇右摆,前俯后仰的,并且他们的胯部动作是腹部往前顶,屁股往后翘的,这就要去找胯部的问题。因为我们常说“ 似站非站 ”,“ 似坐非坐 ”,“ 似尿非尿 ”,“ 松腰坐胯 ” 等等词汇,都是针对站桩腰胯这一部分的。
5、命门顶起,后凸,把脊柱打直,督脉畅通;参考背靠墙时,手从肚脐正后方穿不过去,不可过度过分的往后凸,否则容易含胸驼背,折腹。形成一种错误的姿态。自然的让命门处打直,如此你做尾闾下垂,敛臀,实腹,含胸拔背等动作的时候,才会轻松自然。
6、实腹,这是配合命门后挺,切忌,这不是收肚子,也不可挺起,向上提,不要做挺胸收腹,我们做的时候,肚子放松,然后配合命门后挺的时候,可以自然的微微内收,用手摸着有一点扎实,做好后,含胸拔背才做的更好。
7、松腰,腰部在站桩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力,关于松腰这一块,可以多练练蹲墙功。
8、含胸拔背,两手抱圆的时候,背部微微向上拔起两肩胛骨节微微向前提,胸肌做左右弧形下沉,胸部放松却微微感到充实,背部有撑拔之感,肌肉自然松沉,两肩背脊自然向上撑开!含胸对应着松腰实腹,拔背对应着命门后挺。一定不要含胸驼背了,也不要挺胸收腹,否则容易胸闷,气虚。做好了,你才能呼吸入脐,气沉丹田。如果是不正确的姿势,比如挺胸收腹,那么很有可能就会便秘。
9、沉肩坠肘,把肩膀放松下来,腋下好似夹了一个小气球,你不能压破,也不能让它掉下来,然后肘关节自然下垂,配合含胸拔背的动作抱圆。肘部向外或者向下引,但是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
10、舒指松腕,把手的虎口打开,十个手指也自然打开,打开但是手指是自然放松微曲的,两个虎口相对,不要折腕了,要有一种舒适自然之感。
11、舌抵上腭,扣齿闭唇,口发出“儿”字音的口型。在初学阶段,做不做没影响,只要放松自然就可以,即使练了几个月任然也没有这种感觉,但是你舌下津液泉涌,可以在汨然咽下的时候,再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如果是体质比较敏感的,不做可能会头晕,脸胀。搭鹊桥在这里建议还是始终做着。
12、眼睛。这里只建议双目垂帘。把眼睛轻轻搭上,微微留一丝缝隙,闭死则无神,睁开则神散。做好后眼睛是温热的,符合气血的畅通,闭目养神,心神内敛,使其精魂不散,毕竟闭目养肝。也有睁眼练的,比如看远方一个点,聚焦,越远越好,或者似看非看,但是这里不教这种。
13、虚灵顶劲,眉心舒展,下颚微收。就是自己心态放松,找微笑的感觉,然后自己的做下颚微收的时候,不要低头,而是站直,头打直,然后微微收下颚,感觉如同 “ 隔墙视彼物,牛拉重车行 ” ,伸长脖子拉长腰。这才叫做下颚微收,这样百会才能领起。注意找出这个感觉,用力过度就失之于“僵”,点到即止。
这是一股向上的力就与下坠之势形成了自然的相互对争,这就是站桩的魅力所在。不得要领者往往上体与下盘脱节、断劲、上下难以贯通,。尾椎沉坠,失了精髓,也就是在下盘的基础上,找到扎根之感,上下对争之势,身体微微压下似坐非坐,又被稍稍顶起,既有沉坠之势又不失弹性。百会对会阴,天门对地户!这时再找含胸拔背,做好沉肩坠肘,那么你做的动作,基本上就到位了
3、陈正雷讲站桩坐的方法?
站桩需要注意什么呢?陈正雷介绍,站桩时要求头要自然正,虚灵顶劲;两目微闭,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腭,用鼻子呼吸,耳听背后;立身中正,周身放松,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屈膝松胯,两脚踏平,足趾足腓足后跟要贴地,涌泉穴要虚;两手臂自然环抱于胸前,两个大拇指向上领劲,四指自然合拢,指尖相对,间隔10厘米。
“站桩时要求入静,抛弃一切思想杂念,静下心来默默数着你的呼吸。时间由5分钟慢慢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20分钟,循序渐进。”陈正雷说。
站桩时两脚的距离一般与肩同宽或比肩略宽。如果练得时间越来越长,腿部力量越来越足了,两脚距离就可以越来越宽,以增强腿部力量。
说到站桩,陈正雷格外提到了初学太极拳者如何能更深入地体会“一动无有不动”?“‘一动’讲的就是一个人的中间部位,就是我们的腰、丹田之处。一动无有不动,就是中间一动,你浑身上下、从内到外全部都在动。”陈正雷说。
重心往哪走,胯就往哪儿松。谈到“松”,陈正雷进而解释,松分为两个层次:思想意念的松和肢体的松,在站桩或走架过程中,都要遵循这两个松的原则。思想意念松了,你的骨骼肌肉才能松,你的四肢才能松,思想意念松是主导地位。
陈正雷老师说,比如站桩,在肢体上虚领顶劲使头松,然后下巴嘴唇微收,两肩自然放松,肩胯要上下配合着放松。手上有一个掤劲,手臂也要放松,这个松不是软,而是有支撑的松。
4、站桩时如何收胯又收尾闾?
答案是: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圆裆,形成尾闾至有会之间的对拉劲,就会有效果。
5、练站桩者如何做到下颏内收?
常用的站桩练法是: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
然后就是调整身形:头放正下颌略内收、两耳放平、双肩同高、两髋同高……然后调整精神:两眼视正前方略低一点,两耳听正后方略高一点。
百会虚虚向上领起……然后放松周身:从头顶开始检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双膝、双脚踝,而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
反复检查、调整并体会节节放松、节节对正的感觉,此时,应已达到命门后撑、跨根内缩,臀犹如钟锤悬挂……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感觉,体会气沉丹田的感觉,体会身备五弓的感觉等等。
此时的放松,不是松散、软塌塌,而是周身是一个整体,处于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
不仅有静的桩功,也有动的桩功。站桩不仅是练基本功,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站桩(浑圆桩)两脚与肩同宽,默立,调心调息调身,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双手上拉抱球,两手与肩同宽,,五指撑开,手心向内,略向内旋腕内抱外撑,脚似扎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吊百会,下坠会阴。
肩膀要放松,不要耸起来。
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宽,也可以与肩同高对拔。
目视前方,以一念代万念。
起来的杂念,随它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站桩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动作要领要对,不能东倒西歪。
保持头正、颈直,对称。形意拳称其为浑圆桩,意拳(大成拳)称其为平步撑抱桩具体要领:三条线要一条一条地体认,逐步累加,不要妄图一下子同时具备。
发力位置下盘是根基,三线对争应首先由下盘入手体认。
下盘的对争要领是:开臀提胯,敛阴吊裆,前蹬后踩,裆胯圆张,起不敢起,坐不敢坐,进不敢进,退不敢退。
具体地说,就是前脚微微用力往后蹬,后脚同样稍用力往前蹬,两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顶住,感觉象要把脚下大地从中间撕开,前膝微前顶略有上提之意(所谓前脚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带起的),后胯后挣,形成膝胯互争之意,后膝略有下跪之意,后大腿稍向内裹,注意前后对争并非两腿各自独立的前蹬后踩,而要将这两股劲以胯、裆为枢纽汇集,使两腿形成内在的贯通,此时必然形成裆胯圆张,敛阴吊裆的状态,感觉如同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将裆胯撑圆一样。那么,下盘的整体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打个比方,好比一张弓,弓的两端落在地上,两个脚就好似弓的两端,两腿就如同弓身,处处保持崩劲撑起,形成一个无棱角的内在贯通整体状态。
下盘的对争体认得很清晰的时候,即可加上躯干(脊椎)的对争。
脊椎对争脊椎对争的总体要求是:坐臀提身,领颈拔背、节节拉长、通脊贯顶。
感觉如同“隔墙视彼物,牛拉重车行”,伸长脖子拉长腰。
脊椎对争首先应找出沉坠之力,即尾椎沉坠,所谓“屁股一抬,重新再来”,沉坠之力一失,往往发力时上体与下盘脱节、断劲、上下难以贯通,易被对方拔根。
尾椎沉坠,具体的感觉是在下盘对争的基础上,身体微微压下,又被稍稍顶起,既有沉坠之势又不失弹性。另外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命门顶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个向内的生理曲线,用手一摸便知,站桩状态中,就要将这个生理曲线拉直、填平。具体方法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时,命门穴有意识向后顶起,可以这么体验一下:整个后背贴在墙上,然后将后腰凹陷处也向后顶起,贴在墙上,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记住,然后在站桩时把这个感觉找出来。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命门顶起能够将后腰弯曲处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过分地向后顶,否则会造成驼背、折腹,这就是错误的桩态。以上两点做到的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绷力,感觉非常充实。这个感觉,与趴俯卧桩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可以在练俯卧桩时去体会。几个要领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争力,要领是:下颌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觉后脖子贴在了衣领上,头顶微微向上顶起,注意找出这个感觉就可以了,头颈不可过分用力,用力过度就失之于“僵”了。整体上的感觉就好象是站在墙这边伸长脖子探着腰看墙那边,与尾椎的沉坠之势自然形成了对争。在做到尾椎内扣下坐,命门顶起,小腹下掖,头颈上领这些要领后,整个身体的对争状态就形成了,整条脊椎连同两侧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条被拉起的弹簧,充满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躯干的不空状态即造就了,这时可以试着敲敲小腹、两肋,感觉很充实,很有弹性,自然地具备了一定的抗击能力。上肢对争在下盘对争、脊椎对争均求得后,这时可以加上上肢的对争。上肢对争的要领总要求是:扯肩拢肘,拔臂探手,骨挣肉坠,通臂贯梢。具体地讲,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双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树,抱不住硬抱,注意这句话,“抱不住硬抱”,双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时双臂内侧以至胸腹,是被撑圆了而不是有棱有角的。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检验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摸到一条大筋被绷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弹性地纵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样鼓起个大大的块。就是双臂曲抱时,食指一定要极力挑起,虎口张圆,这是个关键。只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劲力才能贯通梢节,其余几指微微弯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当三线对争能够连续保持20分钟而无所苦时,可认为达标,可进行三线贯通的练习。三线就位人体结构上肢连通为一条线,下肢连通为一条线,脊椎连通为一条线,三条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异的人体大形。三线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练习,具体要领为:两脚前后成纵步,左右间隔一条线,前后约一脚半至两脚的距离,以双脚能随时较为自如地提起为宜,前脚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这三弯约为120度,前脚跟微抬起,后脚全脚掌落地,脚尖外撇约60度左右,后腿半蹲膝弯约120度,身体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后六或前三后七。双手提起,抱于身前,手心相对,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约在肩与眉这段空间内,自行调整。双手之间距离与肩大致相同。两肘低于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弯约在120度左右,后臂肘弯约在100度左右。按以上标准站好,练习即可。从未接触过站桩的人初次练习,不到5分钟就会觉得双臂尤其是两肩酸胀,难以继续,再往下站就会觉得两腿颤抖,身上冒汗,间架不稳,此时应尽可能克服这些问题,尽量保证间架不走形。练习时间可以渐渐增加,初次站5分钟,下次争取10—15分钟,随着练功进展递增。三线就位练到什么程度为达标?如果能站上20分钟,间架不走形,呼吸自然,双臂轻灵自如,手掌发热,肌肉能较好地放松,即可认为达标,此时可进行下一步练习。三线就位同时也是一种医学桩功,如果能轻松站上20—30分钟,会觉得全身凝然如一,气血流畅,神清气爽,可以当作一种养生功法来练习,对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三线对争三线对争是三线就位的强化,如果说三线就位摆好了三张弓,那么三线对争就是给弓拉紧弦。三线对争是桩功的核心所在,具备三线对争状态,也就形成了整体不空的状态,武术界一些流行说法如“六面争力”、“浑圆力”、“抟气状态”,也即大抵类似于此,真理往往是简单的,越是贴近本质的东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虽然在理论和语言的表达上不同。三线贯通三线贯通就是在三线对争的基础上导入轨迹运动,也就是在不空状态下运动的拳学模式,通过这部分训练,可以使形值在运动状态下更加稳定;轨迹复合更加合理;层次传导更加准确;使人体力量得到空前的发挥,建立拳学运动所需要的用力习惯。这在其它一些拳种又称作试力、横劲,这是拳学运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三线贯通功法总的要求是:以腰为点,对角连线,实处张弓,虚处拉弦;以脊为轴,一呼百应,对位拧缠,自律卷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不空状态下进行各种轨迹运动。三线贯通主要有三种模式:1、推拉式——前后贯通。2、提按式——上下贯通。3、拧缠式——交叉贯通。下面以推拉式为例对具体练习方法进行阐述。按照三线对争的桩架站好,然后开始练习。前面的三线对争是由下盘开始逐步往上递增修证的,三线贯通的练习,可以从手上开始进行体验。在桩架的基础上,双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觉象是掐住一个很重的东西推出去,然后再缓缓地拉回来,注意幅度不要太大,运动距离大约在10厘米左右,肘关节角度的变化大约在100—130度之间变化,同时运动的过程中双臂环抱的圆撑之力不可丢,推出时形同一个纵向的椭圆,直力加强,横力减弱;拉回时,形同一个横向的椭圆,横力增大,直力变弱,两种力均不可失。这一个动作,从外观上看,似是直线推拉运动,但事实上是一个前立云的手法轨迹,这一点,习练者应自己体认到,推出时是前立云的上半部分,拉回时是下半部分。这一步做熟练后,即可加上身体运动,身体与手的运动是个对争的关系,手前推时,身体后挣,往后往上走;手拉回时,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个前立摇的轨迹。此时要重点体认身上的感觉,手前推时,感觉推的东西很重很吃力,身体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后走,同样,回拉时,身体又被拉得往前走,在这种状态下往复运动,此即桩功中所说的“手将身子耍起”之意。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运动,腿主要是曲伸,与手法运动相呼应,手推时腿伸张,重心微后移,身架拔高;手拉时腿弯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个大形如波浪起伏。到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体动作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涨”、“缩”,即对争桩的功架大形的涨缩,任何时候对争桩的不空状态不可丢。练三线贯通时,眼光不可散乱,气势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际极远的地方,即做出“虎视”的要求。功架掌握后,精神意识要放长、放远,手上虽然微微一动,但意识上要感觉似乎推到极远处,同样微微一拉,要感觉到似乎拉得极近,这是对神经系统一个极好的锻炼。三线贯通练到什么程度算达标?随着练习进展的不同会有不同层次的体会,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轨迹复合圆润,整体浑然一体而动,“手上一动,身上也就有了”,是逐渐入门了。
下颏内收是为了防止头部过度后仰,因头部后仰造成与躯干力线截断,是颈项部位用力不均衡,导致头部和人体总重心向后倾倒,不能形成站桩要求的整体稳定效应。
下颏内收在意识上可以假借下颏部位刚好夹住一个纸球,不可将纸球夹瘪;从形态上要求后颈部正好帖服住衣领,不压住衣领就是下颌内收了,反之后颈没有贴住衣领就是内收过度或头部前冲过度,也是不对的。
6、站桩命门外突如何做?
王芗斋老先生传的桩功要领是,头直、目正、身庄、气静,为四容,恭、慎、意、切、和,为五要。网络上都有的,其他的咱不知道。
敛臀,命门自然外突。
7、求高人指点站桩中脚底板发麻是何原因?
那就是原始的气感。涌泉会发热,高极功时涌泉温润如玉。比如练太极,放松过后起势时,手心必须麻麻的,刚开始学习,这就是原始气感,有了这样的感觉才能进步,否则,瞎练。。。。。。
能够练习站桩,很不错。为你点赞。脚地板麻不是大问题。顺其自然就好了。练一段时间。再坚持坚持。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在练功中不管出现什么。不要在意,慢慢都会好的。如果你想让脚不麻。你可以调整一下姿势。稍微休息一下,再重新练。没有关系的,不会影响功力进展。你观察一下自己的脚。1、是不是没有按照功法要求来站?
2、是不是你穿的鞋不合适?
3、是不是你练的时间太长了
注意休息,练得时间太长了。感觉体力不支。就要停下来休息。感觉到脚麻。也可以停下来休息。感觉身体状态好的时候练。气感会更强。效果会更好。
应该是发热,试试调整一下站姿。我以前右膝以下发凉,已经站好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