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如同什么宛似?

2023-01-07 14:58:46 365 0
百科密码

和平如同什么宛似,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否定和平的意义,也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忽视战争的残酷。在我们看来,和平是多么美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那些国家眼中,和平就是一个笑话。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让和平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今天我们要说的这这个地方就是位于非洲的索马里,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不安定的地方,因为他们的领土面积非常的小,人口也不多,所以经常发生战争。

一、表达和平友好的古诗?

优质答案1:

和平如同什么宛似?

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朝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唐朝李白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朝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朝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朝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唐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朝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唐朝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唐朝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注:可理解为爱情,也可理解为友谊〉

唐朝高适〈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唐朝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朝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忆昔洛阳董糟丘, 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 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 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 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 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 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 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 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 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 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 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 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 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 君亦归家渡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 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京岁月深, 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 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 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 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 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 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 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 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 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 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 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 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 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 寄君千里遥相忆。

优质答案2:

草阁留云宿,溪桥引鹤行。

身闲诗旷逸,心静梦和平。

石乳无时滴,松肪彻夜明。

山中足幽趣,不是傲公卿。

二、历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优势,使宋朝在此建都?

优质答案1:

汴京,又称开封,北宋国都,在我们的认知中这是一个四战之地,无山川险要,不同于以前朝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一样,周围可谓是无险可守,虽说靠近靠近北方辽金等国,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可不同于北京那样东、南为用兵重地,西、北为山地屏障,四通八达,所以自五代和北宋之后,开封再也没有被当成国都来使用。

北宋建都开封,一直处于西夏、辽、金等国的威慑之下,在战力不足以平定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下,定都开封似乎是太祖赵匡胤的一招昏棋。那事实到底如何呢?难道赵匡胤真的就因为一句“在德不在险”,而放弃了有六朝古都之称的洛阳,选择相信品德治国就能长治久安,而把都城建在了开封?

熟读史书又打了一辈子战的赵匡胤自然不会这么糊涂,在北宋建立后,深知一座防守坚固的大城,才能真正保卫住国祚,若靠德行的话,那赵匡胤篡周建宋,德行本来就有亏,建都开封不是灭亡得更快,而且作为经历了五代乱世、刀口舔血上来的赵匡胤,他是否还会相信“德行”二字呢?恐怕也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在选择都城的时候,赵匡胤还是在长安、洛阳、开封三处纠结过的,但他最后选择了开封,其原因就在于“经济”二字,这也是整个北宋的国策基础所在。

自唐末以来,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渐衰败,已承担不起新兴王朝的支出了

当年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时,主要就是看中了秦朝时所修建的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渭水、黄河这些主要的运粮渠道,可是西晋以来,长安一带接连遭受战乱和灾祸的毁坏,生产环境极速恶化,漕运渠道荒废,王朝入不敷出。

到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了原本“天府之国”的地位,于是在开皇二年,隋文帝就在长安城东南方再建大兴城作为国都,并修建广通渠来运粮。

可是当时隋朝经济发展过快,仅靠黄渭、广通渠应付不了日益繁重的基建和消耗,尤其是黄河经常闹灾、渭水含沙量也越来越多,运输量大幅减少,同时杨广本人好于享受的虚荣心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在杨广继位后,开始将首都东迁到洛阳,在原汉魏洛阳城的旧址上再筑新城,依旧以洛阳为名,称为东都。可惜后面安史之乱,洛阳同样逃不过和长安一样的命运。

到了五代十国时,逐渐取代洛阳地位的就是东面的开封,这座战国时期的魏国首都,在秦朝之后一直都是洛阳的衬托,政治、经济意义不大,可是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开封的地位却越来越高了:

自周代以来,漕运一直都是历代王朝的主要运输方式,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关中一带,比较依赖黄河、渭水的运输;可随着两河运输力的减弱,隋唐时期就开始在“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而大运河的主要渠段,就是连接洛阳到淮水的通济渠段;而开封恰好就位居于通济渠段的主要交接点,连接着大运河和黄河,特别是唐朝制定了“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分段运输后,南方的船只都得在开封停止,再换船转入黄河到洛阳,所以开封在唐末时期,已经成了天下经济的中转站,占据了绝对的经济地位。

自唐末乱世以来,北方战乱不断,西北丝绸之路也被各种势力分割,而南方相对而言局势比较稳定,是当时的粮食和纺织业的生产基地,所以中原王朝更加依赖江淮地区的经济供给。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靠近江淮的开封无疑是掌权者的心仪首选。

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

在五代时期,除了后梁和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三个: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定都开封的,开封逐渐取代了长安、洛阳,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继承后周的北宋,自然也是看重了开封发达的经济和政治属性,才决定定都于此的。

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之外,开封作为首都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粮食运输十分方便

开封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汴京四渠,从开封四周辐射出四方之地,东至山东、南至南海,航运非常方便。

北宋定都开封,也将原本隋朝通济渠运粮的河段缩短了一段,江淮地区的粮船可直接就运到开封,不需要再经过开封转入到洛阳,缩短了运粮时间、路段,也减少了运粮所需的“损耗”,可以实现粮食和物资的最大效益化。

赵匡胤本人虽然比较中意长安和洛阳,可大将李怀忠就以运粮方便的好处,劝赵匡胤放弃迁都:

《续资治通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上嘉纳之。

隋炀帝开通太湖地区的江南河后,太湖地区已经成为了粮食主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广为人知,从江淮调来的粮食,不但养活了开封城里数十万军队,连民众也一样惠及。

由于靠近产粮地,加上漕运方便,北宋朝是历史上运输粮食最多的朝代,仅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这一年,从四渠运到开封的粮食就高达五百五十万石,之后每年几乎都是保持着六百万石粮食以上的运输量。

当然,开封靠近黄河,如何应付这条时不时就会“生气”泛灾的母亲河,就是历代北宋皇帝的最重视的了,除了修水利、清淤沙之外,宋室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维修队,定期对黄河清淤和水利工程的维护,甚至还出动禁军巡视黄河、汴河等重要河道,随时准备应对灾情的发生。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封的人口也随之增加,一度达百万以上,而漕运的发达也带动了北宋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北宋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富裕、文化最发达的朝代,有“富宋”之称。

虽然开封有各种好处,可它毕竟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又靠近敌对势力,所以开封的防务,也是赵匡胤最终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

由于靠近古都洛阳,开封的军事地位也是历代定都洛阳的统治者较为看重的,需要将其设置成一个能保护洛阳的屏障,在后周时期,柴荣就有意将开封建成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城,虽然后面因为天不假年,开封的建设停了下来,但结果柴荣权柄的赵匡胤,也开始加强开封的防守力量。

北宋开封城共分三重,第一重为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为开封第一道防线,城上百步一岗,架以火炮、马面、战棚等防御设备,沿着城外还有一条宽五十步,深一丈五尺的护城河,而在内城,则按照唐朝“坊”的分布,呈棋盘式纵横交错,各街道错综复杂,方便在城门攻破后进入巷战继续防御。在靖康年间的开封保卫战中,要不是因为天气寒冷,护城河结冰,金国的铁骑还真未必能攻破开封。

而且赵匡胤之所以选择开封为首都,我认为也和他本人的志向有关系,宋朝建立之初,南方十国还没彻底平定,而北方辽国和北汉又时时威胁着帝国的安全,对赵匡胤来说,开封虽然无险可守,但胜在交通便利,可以及时调动军粮和军队,北上和辽国争锋,最好的就是能夺取幽云十六州,把北方屏障全部收回囊中。这就是柴荣所说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帝国规划。

可惜的是柴荣仅仅做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的遗志,同样也以“十年开拓天下”为自己执政的首要目标,而在地理位置上,开封靠近东南诸国,也接近西、北等政权,加上运粮容易、调动快速,要向哪一方用兵都是十分方便的。只不过赵匡胤十年后还没有平定天下,更是在烛影斧声中黯然去世,志向没有完成,而其后继者又多是军事无能之辈,所以原本只是作为军事跳板的开封,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北宋国都。

总结:赵匡胤为什么会选择开封(汴京)来作为帝国的首都?

首先政治是一方面,在长安、洛阳因为战乱而失去的领导地位后,比较靠近洛阳的开封就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五代时期的中原王朝多在此建都,对赵匡胤来说,定都开封有其传承性和合法性;

其次就是交通原因,开封地势虽平,一马平川,容易收到北方骑兵的侵扰,但胜在交通便利,河道众多,可随时调兵勤王和举行大规模的北伐南征,对建国不久但四面楚歌的宋朝有着军事上的优势。

最后就是赵匡胤本人的志向,他要的是统一南北,成秦、汉之势,而不是龟缩于黄河一带,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又坐等辽国强大,所以要选择一个经济发达且交通便利的开封作为其进取之地,像刘邦初兴时的四川、刘秀起兵时的南阳一样,开封或许只是一个草创时期的大基地,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都。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优质答案2: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是的,汴京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就是人傻钱多,不好守。

01 汴州如何变成了汴京?

北宋都城汴京,又称汴州、东京、汴梁、开封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开封市。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连个省会都没混上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也都默默无闻,但在唐中后期开始,汴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根本上来说,汴州的重要性起源于两个因素,

其一,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而关中粮食却不足以自给,每年需要从江淮运,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出现了帝国君臣前往洛阳就食的记载;

其一,西北的丢失和北方战乱,导致了南北方经济的差异继续拉大,江淮几乎成为唐帝国的唯一经济命脉;

经济和粮食的两个方面都着落于江淮,于是从江淮到长安的大运河变成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这就是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那么,这条运河与汴州崛起有着什么样关系呢?

这条大运河与现在的路线有所不同,南段由江南运河、通济渠直通黄河一直到洛阳,洛阳以西还有一条广通渠到达长安。而从运河走势我们可以看出,汴州便是通济渠的重要枢纽点。

当然,这也只是说明汴州与其他运河枢纽一样很重要,还远远不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然而,上天似乎眷顾着汴州。

隋唐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过度开发,关中一带黄土高原已经基本成型,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广通渠和汴州—长安一线的黄河经常堵塞,早在贞观年间,广通渠就已经有多次大规模疏通的记录。

国力强大之时,唐帝国还有人力物力疏通广通渠。而唐中后期,面对年年都要疏通的运河西段,虚弱的唐帝国中央已经有心无力。

而不需要疏通就能到达的运河西段最重点,就在汴州。

因此,长安洛阳也不得不仰汴州的鼻息。

加上汴州地处中原核心,四通八达,经济逐渐发达起来。

于是,这个东连江淮,西接两京的运河枢纽汴州,终于在唐末成就了它在中原唯我独尊的地位。

也因此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汴州凭借地利和运河的优势稳稳的成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首都,汴州也就变成了汴京开封府。

02 赵匡胤的无奈

北宋开国来自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说白了就是和平禅让。

这种开国模式有一个特点,必须继承原帝国的很多东西,比如政治中心,还有既得利益的官僚团体,否则在军人主政的五代末期,赵氏官家重复前五个政权命运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汴京作为后周的政治中心,刚刚开国的赵匡胤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以汴京为都。否则,来自汴京的政治势力随时可能颠覆这个尚未统一、根基不稳的北宋王朝。

然而,历史还是给了赵匡胤重新选择的机会。

后周时期,郭威、柴荣两代人的努力,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初现端倪。

赵匡胤接过权杖之后,显示出了不凡的军政能力,因此由宋政权来完成华夏一统的任务已经毋庸置疑。

随着赵匡胤平荆湖、灭后蜀、定江南,统一大势已明,而赵匡胤也开始强势起来,并思考着这个全新的北宋王朝将来要在哪里定都。

怎么,汴京不好吗?或许还真是。

后晋末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领草原骑兵长驱直入,很快就攻灭了石氏后晋政权。

这显示了汴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巨大劣势:丢失燕云之后,汴京以北几乎没有任何的地理屏障阻挡草原骑兵的进攻。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946年。两年后,22岁的赵匡胤投靠郭威,正式从军。

因此,对于汴京无险可守的尴尬,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在赵匡胤心中,理想的都城仍然是长安,洛阳次之。

然而,赵匡胤迁都的计划遭到了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几乎所有大臣的竭力反对。

据说,在这背后是赵光义的小九九,这些年来他已经在汴京构筑了强大的势力,如果离开老巢对他甚为不利。

实际上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那些从后周开始就在朝堂担任重臣的家族,他们在汴京也是盘根错节,一旦迁都,他们的荣光或许也将不存。

总之,在各方势力的掣肘之下,赵匡胤努力了两次都没有成功。976年,赵匡胤摆出了很大的架势,在洛阳祭父陵、南郊祭天,然而低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赵匡胤依然没能成功迁都。

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当年11月,赵匡胤在斧声灯影中离奇去世,赵光义即位。

而赵匡胤之后,北宋的都城再也没有迁移的可能。

03 将错就错

战乱年代,汴京的经济命脉优势让它成为了北宋的首都。然而,随着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已经基本一统,经济因素已然不那么重要,帝国有实力把首都迁移到它需要的地方去。

这时,赵光义的个人野心成为了汴京继续成为北宋首都的主要因素。

在赵光义父子时代,都没有动过迁都的念头。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恢复和平,北方的军事压力骤减,汴京的最大劣势得以缓解。

而旧都长安洛阳虽然还在宋的手中,但不安宁的西北党项人蠢蠢欲动,直接威胁到关中的侧翼,长安已经不适合建都。

而洛阳的地理优势相对于汴京来说并不明显,却更加近敌;而运河来说,汴京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且,随着汴京作为都城的时间越来越长,各种优势更加集中于汴京,其他城市则更加边缘化,迁都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因此,汴京将错就错的成为了北宋的都城,一直到北宋灭亡。

当初赵光义劝谏兄长不要迁都时曾说,在德不在险。然而,精神胜利法,毕竟挡不住来自草原的骑兵,宋真宗、仁宗两朝开始在汴京以北栽种大量的防护林,希望通过它们来迟滞草原的兵锋。这是后话。

小结一下,汴京一开始成为北宋的都城是因为运河和经济的优势;赵匡胤继续以汴京为都,是因为各种势力掣肘下的无奈;而后来北宋一直没有迁都是一种将错就错的惯性。

文/子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6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