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帮曹操?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斩华雄

2023-01-08 23:42:23 700 0
奇闻观察室

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是因为刘备的关羽和张飞是自己的兄弟,所以他不能背叛刘备。如果他背叛了刘备,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忠诚的人。因此,他选择了帮助刘备。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忠诚。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也没有选择继承他的遗志。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的儿子不是刘备的亲生。这个人是刘禅。他是一个傀儡皇帝。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被封为太子。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宫女。他从小就生活在宫殿里。

关羽为什么帮曹操?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斩华雄

一: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杀颜良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题为“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其中写到关羽被困土山,曹操遣张辽劝降。辽说其不降则有三罪,降则有三便,而关羽更提出了三个条件,要曹操都答应,自己才肯投降。曹操也果然大度能容,一口应允..

我们就暂且说到这里打住,因现在要讨论的便是关羽降曹时,事前究竟是否有约。

接下来,我们也试看看史书《三国志》对此事的记载:

关羽传:“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

武帝纪:“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很明显,三段记载中都没有支言片语提及“约三事”。

于是,大多数读者认为此又是《三国演义》

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一定没有发生过吗?况且古人们撰写《三国演义》时所能引用的史料与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应该也有些差异吧!谁又知道有多少在当时也已成盖棺定论的史料已失传了。

这里首先请大家注意一点,关于“约三事”应该不会有太多人知晓,否则以后每降一个敌方将领便来它个什么约五事、约七事的怎么办。应仅限于曹操、关羽和受命劝降者知晓。于是,便出现了关羽留书出走时曹操左右欲追之这一幕。正因其不知早与曹操有约。因此,此事不载于史籍亦没什么好奇怪的。

本文仅限于讨论造成关羽降曹的最大动力,即“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如果关羽当初是无条件投降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不想就这么死了(或如某些人所言“怕死”)。

从他最后仍亡归刘备阵营来看,他不想死的原因是为留下有用之身以图将来。

那么,他便应该严守心中真实的想法,因为若被曹操知道的话,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而从关羽本传中的记载来看,他却又直言不讳地对曹方将领张辽说出了“终不留”的话语。根本未将生死放在心上,摆明立场,决不屈服。这便违反了他当初忍辱负重以保全性命报效国家的本意。这皆不前后矛盾吗?

既然现在能讲这段话,难道当时就不能讲吗?

既然已经不怕死了,还会无条件投降自己的敌人吗?

这是否说明了一点,既关羽当初投降是有附带条件的。

那么一个败军之将留着这条命是为了什么呢?

那便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个条件应该是造成关羽投降的最大动力。因为他和刘备虽战败了一次,但只要他们都没有死而且能再团聚,就有了再战的本钱。毕竟胜负乃兵家常事,不需要为了一时的输赢而葬送性命。当然,对关羽来说前提条件是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曹操亦正因为事前有约才会任其归刘。

因此,虽然“约三事”为小说家之言,但关羽降曹时,曾达成过某种协议应该是有很大可能的。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确如小说家的“约了三件事”而否定这个可能性。

我们再来谈一下关羽到底是如何回到刘备身边的。

武帝纪:“(建安五年200)(袁)绍骑将文丑、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曹)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依以上记载推知,关羽斩颜良后,袁绍便派遣刘备和文丑出战,而此时关羽亦在曹操军中效力。两人应于同一战场上得知对方消息。文丑军败被杀,刘备逃回,袁绍又派遣刘备到汝南扰乱曹操后方大本营许昌。

按曹仁传:“绍遣刘备徇隐强(汝南属县)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使曹仁将骑击破之。”

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隐强县为汝南郡最为接近许昌之地。

刘备应至隐强或路上便开始与关羽联系商议其与刘备家眷安全归来的计划。关羽当从官渡返许昌接回刘备家眷(或其时他们本已在许昌),而其时刘备刚好发兵“略许下”,其实只为掩护关羽等人撤退。

武帝纪和先主传并言关羽当时是“亡”归先主,关羽本传虽言曹操令左右勿追之语,但关羽并不知晓。史书上言其“拜书告辞”,应为将书信交予曹操府前门卫后,未待曹操召见便立即出发,如若其直接拜书于曹操的话,则不会出现“左右欲追之”之语,而是“阻之、就地杀之”了。他可是抱着“玩”命的态度来完成此一壮举的。

二: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打袁绍

在曹操合孙策,挟刘备在下邳击败吕布后,刘备跟着曹操回到了许昌。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青梅煮酒论英雄,事后,刘备意识到留在曹操那儿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就借口帮曹操讨伐袁术而逃出许昌,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了徐州。曹操对刘备的这种行为非常恼怒,等他和袁绍的战事稍微缓解了,他就率兵直奔刘备集团而来。刘备以为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不敢轻易对他言兵,遂没有准备,被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兵败如山倒,和自己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张飞失散了,自己就跑到了袁绍那里,而张飞则跑到豫州。关羽还在城中坚守和曹军激战,他当时并不知道城已被曹操攻破,也不知道刘备和张飞已出城了。曹操惜才,想招降关羽,就用刘备的家小来说事,关羽为了保全刘备的家人,就降了曹操。到了许昌,曹操对关羽十分优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赏金封侯。曹操击败刘备回来后,就碰上袁绍领兵攻打他,并围了白马。白马是一天都送来了十二次告急,曹操领兵出战,并带上了关羽。关羽果然不负众望,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颜良的首级,解了白马之困。之后又斩了和颜良同为河北名将的文丑。袁绍失了两员大将后,终于知道了斩杀他大将的人关羽,就质问刘备。后刘备就说关羽不知道我刘备在你袁绍这儿,所以你就派人去给关羽说我在你这儿,那关羽就会过来帮着你打曹操了。于是袁绍就照做了,关羽知道后,就封印挂金,不辞而别就法拉盛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和刘备张飞在豫州重逢,并在路途中收了赵云。然后就是曹操投靠刘表……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

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那时候不存在绝对对立的观念,不是非友即敌。

三: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斩华雄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关羽斩华雄回来之后,问他:“为什么不先饮酒再去斩华雄呢?”关羽说:“你以为我不知道啊?现在酒驾违法、醉驾入刑,我要是饮酒出战,那酒还不是断头酒啊!我斩了华雄之后再饮酒那就是庆功酒。”

四:关羽为什么帮曹操打天下?

奇闻趣事,科普杂文,名人轶事,尽在老金说天下!点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了一下。

原因一:身份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关羽就是个普通武将,公元184年关羽开始追随刘备起兵征伐黄巾祸乱。公元198年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可以说是关羽比较出名的战绩。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已经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前被曹操敕封为汉寿亭侯。

原因二:待遇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后:关羽被曹操敕封为汉寿亭侯。关羽被曹操敕封因为那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用天子名义敕封。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已被敕封为汉寿亭侯,孙权手中又没皇帝,自然无法给关羽更大爵位。

原因三:名声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关羽仅仅有个三英战吕布的战绩,只有小范围的人知道。

(大家肯定要问温酒斩华雄可是流传千古,威震天下。这里老金要科普一下,正史中华雄同志是被孙坚斩杀的,《三国演义》小说把这份功劳改加在关二爷身上。)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已经是名动天下的万人敌。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名震天下。

原因四:投降对象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关羽跟曹操约法三章,关羽投降的是朝廷,不是曹操本人。只不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被迫去了曹操的大本营。与其说是投降曹操,不如说是投效曹操。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投降对象是孙权本人,此时的孙权只能算是一方诸侯。这时候就不是投效了,只真正的投降。古人都注重名节,让关羽舍弃颜面投降孙权,那简直是奇耻大辱。

原因五:投降环境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关羽身边有刘备家室,关羽不投降只有战死,那么刘备的家室,也就是刘备的两个老婆就要落在曹操的手里。这两位嫂夫人有什么下场,关羽心知肚明。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身边只有长子关平,“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自古以来将士都是以战死沙场为荣。关羽一身征战,自然也是如此。

原因六:说客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张辽是说客,张辽这个人和关羽私交甚好,两人是同乡好友啊。张辽本人也会来事,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好言相劝。有些劝言关羽还是听得进去的。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孙权的说客是吕蒙,吕蒙是谁?吕蒙是周瑜的铁杆小迷弟。关羽抢占荆州不还,周瑜数次计夺荆州未果。最终英年早逝。吕蒙怎能不恨关羽?那劝降时候的态度肯定和张辽大不相同。

原因七:后果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关羽是刘备手下武将,刘备当时势力不大,即便是失去了关羽,刘备还有张飞、赵云。刘备就是靠着张赵二人,慢慢混,总能把摊子铺开。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关羽已经是蜀军的五虎上将,蜀地人民都是极为崇拜。可以说是刘备大军的顶梁柱,定心丸。这种人一旦投降,对蜀军军民的信心将会是毁天灭地的打击。

原因八:心态不同

关羽被劝降曹操时:吕布尚且在世,吕布是当时公认的武力第一人,而且关羽还和吕布交过一次手。知道自己不如吕布,心里多少有点谦虚的态度。

关羽被劝降东吴时:过关斩将、五虎上将、汉寿亭侯、美髯公。这些称呼,多多少少让关羽变得有些骄傲自负。

东吴使者和关羽交谈,孙权想用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来进行政治联姻。关羽你不愿意可以借口推辞掉。可偏偏说出那句:“虎女岂能嫁犬子”这一下彻底激怒了整个东吴势力。

不过也有人说当时关羽的原意是:“虎女岂能嫁权子”一个是形容狗的犬;一个是孙权的权。是有人误解了关羽的本意。不过此事已经无从考证。

不管怎么理解吧,关羽最终还是败走麦城。无论是吕蒙为了泄私愤还是孙权指使。结局都是兵败被俘,惨遭杀害。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以上都是老金的个人分析,各位小伙伴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可以留言探讨。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老金,每天分享有意思的人和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0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