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2023-01-09 21:09:42 355 0
奇闻观察室

明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从一个乞丐到最后的皇帝,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一个贫苦的家庭,因为家里穷,所以小时候的朱元璋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能吃苦,他的父母看他这么能吃苦,就把他送到寺庙里当和尚,希望他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明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崇祯,北京煤山上自谥殉国。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勒死。

优质答案2:

很多人觉得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不然,崇祯只是大明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检上吊殉国后,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因为位居南方也称南明。但经历“扬州十日”之后迅速被灭。

而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的拥立下,在福建称帝,改元隆武。

此时大清国势如破竹,灭明是志在必得,随着郑芝龙的投降,局势恶化,隆武帝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局势越来越危急,部分明军和官僚在西南地区拥护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结果永历帝和太子朱慈炫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至此,明朝灭亡。

优质答案3:

谢谢,我来回答大师兄这个问题,随着闯王进京,吴三桂倒戈,清军入关,崇祯帝自缢,老朱家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啦;公正的来说,崇祯帝是位颇有抱负年轻有为的皇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崇祯帝死后,清上庙号怀宗(后取消),南明弘光帝上庙号思宗,旋改毅宗,隆武帝上庙号威宗。清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读《明史》时,曾这样发出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崇祯是个好皇帝,可是他面对那样一个烂摊子,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哭天抹泪的去了……??

二、身体强壮,正值壮年的明武宗朱厚照,竟然因为落水而死,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优质答案1: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明朝的哪个皇帝算是“身体强壮”的?

朱厚照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捞上来没多久就死了,于是,大家都觉得里面充满了阴谋。这位历史上争议不断的皇帝,十有八九是身体太差,喝了两口脏水,病死的。

首先,认为朱厚照“身体强壮”,应该是觉得他那次“应州大捷”,带兵亲征,据说还亲手砍死一个敌人。咱就不说应州大捷本身充满争议吧,就算真的在前线打了几天仗,就能证明身体强壮了?

皇帝御驾亲征,并不是天天骑着马冲杀在第一线,多半日子是在后方的中军大帐和武将聊聊天、看看地图,有土木堡之变的前车之鉴,他自己也要掂量一下,确保十拿九稳,追击残兵的时候,才出来显摆一下。

实际上,朱厚照的身体早就被自己玩废了。

15岁刚继位的时候,他就经常微服出宫,游玩淫乐,害的一群大臣各种担心,不停的上奏劝他收敛一些。

可他才不管呢,就是爱玩。养了太监“八虎”,修建豹房,整天沉迷酒色。大家要知道,就他这种玩法,身体不废掉才怪。明朝皇室还有吃“丹药”的传统,因为能“助兴”。

靠着吃丹药,天天玩,身体怎么可能强壮呢?

如果按照史料记载,朱厚照也确实身体不好。

《孝宗实录》记载,朱厚照12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两个月才治好。能花费两个月才治好的病,可不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啊……

朱厚照有个贴身御医,他的传记当中记载了多次给皇上看病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朱厚照骑马打猎回来,忽然大口吐血,喝了犀角汤才好一些。还有一次在御马监骑过马,忽然腹部非常痛,吃了药才见好。

一个年轻人,都大口吐血了,只能说身体已经很糟糕了。

朱厚照落水之后被救上来,可能是受了惊吓再加上身体本身不好,所以越来越虚弱,在完成祭天仪式的时候,还因为吐血不得不中止,最终病死。

至于说有人怀疑朱厚照是被人谋害,可能性不大。

如果有人要害朱厚照,还能通过把他的船弄翻让他落水,那必然是最贴身的太监侍卫。这样的人,完全有别的方法弄死朱厚照,成功率更高。

大家可以看看史料中朱厚照的各种瞎折腾,那就是典型的作死。真要身边的人想害他,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他吃丹药的时候,多吃两颗……

优质答案2:

为什么这些年来会有正德皇帝朱厚照死于阴谋的说法呢?

还不是清光绪的死因。

以前所有的正史资料都显示清朝的光绪皇帝死于疾病,死于忧伤,死于忧国忧民,就连太医院的资料都备齐了。可是到了2008年时,对载湉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抢救性打开清理时,取出了光绪的一缕头发和一些物品进行研究,结果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共同发表的《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载湉(光绪)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等于认同了野史的说法,光绪是被谋杀的。

野史是对的,那么明朝的正德是不是也是死于谋杀?

就因为有了光绪头发中砒霜的含量太高的因素在,谁还敢去相信太医院的医学报备资料;也正因为光绪的死因与正史不符合,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怀疑,清廷连史料都能修改得如此完善,那么他们所编辑的《明史》是否也存在疑问呢?因此才有这些年,网络和学术上一直在讨论正德的死因。

反驳阴谋论,即正史论者

一、正德年幼时得病落下病根

弘治十五年时,正德作为太子之时,曾因风寒得病,作为弘治唯一的儿子,弘治皇帝还因此破天荒连续几天没有上朝。而且这个病留下了病根,一到冬天其寒时就会发作,所以弘治皇帝每当到冬季时都会有几天不上朝,来陪儿子朱厚照,甚至是给朱厚照配上吴杰这位贴身御医,还允许冬季时太子朱厚照可以不上朝,不用来朝拜(问安)。

因此并非是正德早年时与文官大臣们怄气,托病不上朝,而是真的病了。从《明实录》和《明史》都能发现,正德每次说病了不上朝,基本都是冬季,完全可以否定阴谋论者所谓的正德早年时被弘治宠坏了,只想与“八虎”太监们一起玩耍,不愿意上朝,因此常常托病告假。

二、正德壮年时确实受过外伤

《明实录》和《明史》都有一个记载“庚午,帝狎虎被伤,不视朝”,其他的记载中显示这是正德玩老虎被伤,伤的很严重,有一个多月都没有阅政(““创甚几殆”“阅月不视朝”)。而根据《武进县志》御医吴杰的传记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吴杰都搞不定这样的伤害,因此请了专门负责外伤的医生薛己一起来给正德医治。

薛己和吴杰的这次治疗并没有存下太多证据(医案),但是薛己的传记中提到了一点,很累、经常吃不上饭——”劳役过甚、饮食失节“,结果等正德病好后,薛己回家不久就卧病在床了。

可能今天很多人并没有老虎伤人的概念,可若是从家养的宠物猫突然发怒时,咬伤或抓伤人的情况来分析,猫换成老虎,会是什么场景?

这次老虎事件,是发生在正德九年时的,所以就能发现在正德九年之后,正德皇帝朱厚照经常犯病,甚至还因病斥责群臣不关爱他,只知道用政务来烦他("朕因气感疾,免朝。盖上托以为伏阙者罪也")。

史上死于旧伤的英雄豪杰有很多,若朱厚照因虎伤遗留的问题和小时候病症的发作,就可以解释朱厚照在正德九年之后经常犯病不上朝了。

三、正德皇帝性格刚强,认定的事宜坚决不改

这里从朱厚照经常微服私访民间和自称朱寿,来摆脱朝廷因土木堡之变而制定的规则,还有不听群臣劝阻,西巡与达延汗作战就能看出来了,因此这么刚强、好动的年轻皇帝是不可能在士兵面前展现其病患的一面,坚持在雪地里前行。

另外正德十五年南巡时,就因为吴杰劝阻,生气才将吴杰赶走,不带在身边的。

因此当南巡时落水,医生并非如阴谋论所述,无言无辜换掉吴杰,让太医院院判卢志来治疗。

四、落水后的治疗医案中已经提到朱厚照病危

“志趣告诸大臣,言:冬得夏脉,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

卢志在看过病后,告知冬得夏脉,已经无法治疗了,请快点立储。

什么是“冬得夏脉”,百度查阅了一下,发现传统医学中的《素问》就提到了,冬得夏脉——五邪皆同,死不治!

当时正德还在江南,所以当他赶回京城时,才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坚持“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以安天下之心,但是回到皇宫后就坚持不住了,再也无法参加第三天的祭天活动,甚至是祭天后的献礼活动,朱厚照已经出现呕血被迫终止宴会——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

最后还请来内阁杨廷和一起商议储君的事务,因为杨廷和听到正德逝世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而是立马赶到太后皇宫,提出了让兴王的儿子朱厚熜。

这也是阴谋论的一个论点,认为杨廷和可能模仿于谦,说服太后让藩王即位。但也能可以理解成为正德朱厚照在呕血之后,赶走侍从太监于经,与杨廷和一起商议立储之事,因此当正德逝世后,杨廷和才没有惊慌,还反复交代陈书文千万别惊慌,一定不要说错是谁即位。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拟廷试策问,付陈文书严呈上。未久,陈复持回,仓皇言驾崩矣。予闻之惊悸失措,私念危急時,天下事须吾輩当之,惊悸何为?即语陈曰:请众太监启太后取兴长子來继承大统,莫错说了话。(《杨文忠三录》)阴谋论或怀疑论

阴谋论所提出的疑点,在正史中基本能找出解答。难解释的是:

1、“应州大捷”前后朱厚照身体没有什么异常现象,甚至比卫士还要强壮的事情来?

2、正史中朱厚照是个谈酒好色之徒,且有记载着他年幼就患有病根,且受过虎伤;但正史又提到朱厚照好骑射,且若真的个病怏儿,又如何能在战场上亲自杀死一名敌人?

而阴谋论中也有个难于解释的问题,那就是正德若死去,谁最为得利?

太监集团?

不可能,从刘瑾和八虎的情况就能看出来了,他们的权利来自于朱厚照给的,弹指间就可以覆灭了,若真的是太监所为,一点利益都没有。

平虏伯江彬?

最为正德最宠幸的勋贵武将,倒是有可能,因为在此之前的江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军权,甚至在朱厚照病重之时,还有边防四镇军队入京情况。

可是朱厚照是在去他家游湖时落的水,若江彬敢谋反作乱,估计文官一捅出来,军队肯定不会跟他走的,所以江彬在正德病重时也没见任何异样出现。

若是学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话,江彬为什么不在正德逝世时矫诏逼宫呢?

所以阴谋论者就只能将矛头转向文官集团了。

以清朝光绪皇帝死于非命为由,拒绝相信正史中所描述的,是正德赶走御医吴杰,而是认为是文官集团所操纵的,因此当是卢志说正德病重之后,才使得正德终止了南巡的行为。

虽然后来吴杰在十多天后赶到,为正德朱厚照治疗时,已经为时过晚,早已经“疾亟矣,仅再还大内。”然后在治疗时,让正德可以在返京后能做到“上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只是文官集团依旧坚持让太医院院判卢志继续治疗,甚至是杨廷和拒绝了再找医生的旨意。

然后阴谋论者抬出了兴王之子朱厚熜(嘉靖),说朱厚熜在即位时,就因为不想被文官集团操控,先发制人在入正门和侧门的问题上纠缠,而后又发动大礼仪案,废掉大量正德时期的文官,才稳固其统治地位的。

另外一点就是正德一死,文官就发动了反击,将江彬和太监集团一网打尽,所以嘉靖在即位后,用了十多年才稳固其统治。

总述

其实正因为清朝有篡改正史的前科在,再加上连光绪皇帝的死,在资料上都做得如此完善。使得人们在研究《明史》时不得不去怀疑,又加上清朝所编辑的明史,和嘉靖不喜欢正德皇帝,篡改了《武宗实录》,将八虎和江彬的许多行为都说成是正德指使的,甚至还诬陷正德抢了十车女子到豹房快活(十车……这手法也太夸张了)。

所以才不得不怀疑正德的死,到达是非命还是绝症了。当然这一切从书籍中获取答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除非也能同光绪那样,开棺验明一切!

三、明朝正德和天启两个皇帝都是落水后染病身亡,是巧合吗?为什么?

优质答案1:

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优质答案2:

谢邀!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

正德皇帝算是大明朝的一个异类,历来评价褒贬不一。我们不参和对他的个人评价,只说落水染病身亡这事。

朱厚照同志落水是正德十五年九月,过程其实比较简单。

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武宗实录》

虽然没当场淹死,但经过这番折腾,朱厚照同志已经是半截身子入土了。随行的太医院院判叫做卢志,卢大夫诊断以后,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书。

武宗南巡,不豫,召志(卢志)诊视。志趣告诸大臣,言:冬得夏脉,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苏州府志录昆山志》

我不懂中医,这个『冬得夏脉』是个啥意思搞不太清楚。但『愿定皇储,以安国本』应该就是隐晦的通知预备后事了。而朱厚照的贴身御医吴杰给出的结论就更直截了当。

杰忧之,语近侍曰:“疾亟矣,仅可还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讳,吾辈宁有死所乎!”近侍惧,百方劝帝,始还京师。——《明史》

十二月,朱厚照返回北京,一路舟车劳顿已经让他黄土埋脖子了。回京第三天,朱厚照参加祭天仪式,仪式途中当场吐血,并因身体无法支撑而中断了仪式。

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盖自是不复郊矣。踰宿,驾乃入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成礼,传旨免宴。——《武宗实录》

正德十六年三月乙丑,弥留之际,朱厚照交代遗言后事。

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明史》

三月丙寅,病逝于豹房,享年三十一。

有些人认为正德之死是一个阴谋,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下了黑手。其主要依据大抵是两点:

朱厚照同志正值年富力强,平时玩的也很欢脱,怎么看也不像是个病秧子,落水怎么就搞成绝症了?此事必有蹊跷!朱厚照同志在病重期间,曾想过更换主治医生,但杨廷和没同意。这是不是因为跟太医联手要弄死小朱?此事必有蹊跷!

先说第一点,结合各种史料看,朱厚照同志极有可能身患隐疾,他的身体状况在落水以前就已经相当糟糕。

弘治十五年,还在当太子的朱厚照曾经得过一场大病。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今冬以来因东宫(朱厚照)进药,上廑圣虑,数日之间奏事益晚,今经两月未复前规。——《孝宗实录》

以朱佑樘的勤勉程度,能够因此而两个多月影响正常工作,朱厚照的病情恐怕是相当严重才符合常理。朱厚照是否因此落下病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的贴身御医吴杰的相关记载来看,他的身体状况不太乐观。

上病喉甚危,按名召杰(吴杰),进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一日,上射猎还,口出血,杰(吴杰)进犀角汤,愈。——《武进县志》一日,帝射猎还,惫甚,感血疾。服杰药愈,进一官。——《明史》

正德九年,朱厚照同志玩老虎,结果又被老虎弄伤了一回。

上狎虎被伤,阅月不视朝。——《武宗实录》

朱厚照同志这次受伤具体有多严重,没有详细记载,但老虎毕竟不是HelloKitty,哪怕只是扇了一巴掌,也够喝一壶的了。

事实上,正德十五年的这次南巡,贴身御医吴杰就已经明确告知过朱厚照,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根本不适合这么折腾。

帝欲南巡,杰谏曰:“圣躬未安,不宜远涉。”帝怒,叱左右掖出。——《明史》

综合来看,朱厚照同志在落水以前,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堪忧,落水应该只是病情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至于第二点,稍微过过脑子就知道可能性微乎其微。朱厚照带着小伙伴走南闯北,玩的各种欢脱,何时听过杨廷和的话?怎么可能到了生死关头,要换主治医生,反而需要杨廷和批准才行呢?

引起误会的主要是这一段:

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明史》

太医院的医生已经没什么办法了,花钱找民间大夫来试试,也说得过去,万一瞎猫碰上高手在民间呢。老杨同志居然不同意,确实是有点可疑。

但你不觉得老杨的反应很奇怪么?不请民间高手就算了,莫名其妙聊什么『伦序』。其实把前后的事情串联起来,就很容易发现朱厚照跟老杨说的压根不是找医生的事,而是定接班人的事情。

辛巳三月四日,魏彬张锐传旨言:郊祀大礼未举,朕心未安。又言太医院用药无功,求草野医人,冀万一。公知上意有在,非求医也。乃谓彬等曰:若有大变,公辈祸福在反掌间。彬曰:何谓祸福?公曰:我辈与闻,处之如伦叙,天下以安,内外同福,反是,公等先受祸,次及我辈矣。彬曰:听老先生处分,彬等岂敢。——《国朝献征录》

朱厚照病逝前几天,忽然下诏令兴王世子朱厚熜预袭王位。这显然是正德与杨廷和商定了朱厚熜为继承人,所以特旨让他先袭王位,为即位做准备。

辛酉,先是今追尊恭穆献皇帝之薨也,上命今上皇帝以嗣子暂管府事,仍给餋赡米三千石。至是今章圣皇太后奏岁时庆贺祭祀,嗣子以常服行礼非便,请预袭封为王。诏复许之。旧例亲王薨子未封者止给养赡米二百,袭封必俟释服,此皆上特恩也。——《武宗实录》

总结一下——

朱厚照身体本就不太好,落水导致病情突然加重,医治无效死亡,跟谋杀之类的阴谋毫无关系。杨廷和不太可能是谋杀嫌疑人,反而是帮助朱厚照选定继承人,最终实现平稳过渡的重要一环。

至于朱由校之死跟落水的关联,就更加牵强附会了。

落水是天启五年五月,木匠一命呜呼是在天启七年八月。这都过去两年了,化骨绵掌也没这么长潜伏期。

天启朝后半段,魏公公只手遮天。只要魏公公不是傻子,就知道木匠长命百岁对他老魏有多重要。当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还有谁有这个动力,且有这个能力,用阴谋诡计搞死木匠。

如果你非要说木匠死的冤枉,与其说是反调分子搞事情,倒不如说是魏公公手下马屁拍在马腿上更加有道理。

维华性憸邪,与崔呈秀为忠贤谋主。所亲为近侍,宫禁事皆预知,因进仙方灵露饮。帝初甚甘之,已渐厌。及得疾,体肿,忠贤颇以咎维华。——《明史》

一个真敢献,一个真敢喝。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5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