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记得提供一下他从教的地方,咱一定号召大家捐款捐物,能帮一点是一点。
背母上大学,又选择回乡。舍弃城市的繁华 ,心细老家的事业。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真的大丈夫。
因为选择离开大山,是很多普通人都会做出的抉择。
谁不喜欢好生活,过上好日子。
可是逆向行驶,回乡从教。
这就是一般人能做出的抉择。
回乡就意味着放弃了大城市的美好,放弃了包邮区的便利,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放弃了城市的霓虹和灯红酒绿。
他的选择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
“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这话是一个叫黄文秀的年轻人说过的话,话虽不长,却饱含深情,字字质朴,深入人心。
当年她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初的她,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现实和理想的碰撞摆在她面前:留在繁华的大城市,还是返回贫穷的故乡?
北京大型国企高薪的工作机会、爱慕者的挽留、师友们的相劝,都未能影响她回归家乡的决心。
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广西百色工作。
2018年3月,黄文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贫困群众脱贫。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她深深热爱这广西的土地。
她用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每一寸土地。入村伊始,她从改变村委会广场的环境做起,亲自开始搞卫生,创立无烟会议室。从培养村委的文明习惯做起,从转变乡亲的观念做起。她在关键时刻能时时冲到第一线。
是她帮村民挡棍子,是她没事的时候就关爱鳏寡老人,能做老阿婆贴心暖人的亲闺女;她为了让优秀学生不辍学,追赶到火车上;她为了坚持把挂果的砂糖橘保留下来,能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
黄文秀记得老父亲的话,用桂柳话跟村民打交道,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换来村民的信任。在扶贫路上,她不辞辛苦,一户户地走访。
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黄文秀逝世后,2019年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之前看到黄文秀的事迹,我就感慨万千。也正是有无数像她一样的人,我们才能扶贫攻坚,拜托贫困。
除了黄文秀,还有那位在云南大山之中的女中校长。
那是写入共和国历史的一位女性。
提起张校长,那可是云南有口皆碑的人物。
15年前张桂梅第一次当选代表。
在会上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二年,在各方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
那年9月,首批94名贫困女孩走进华坪女高的校园。
从那时候开始,贫困的边远山区女孩,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建校至今,华坪女高已接收2000多名女生,一本上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0%以上,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位居丽江市第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校长。
是她,让山里的孩子们走进校园,走出大山。
张桂梅犹如“大山里的一盏灯”,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了前进的方向,也因此被外界亲切地称为“燃灯校长”。
我相信刘秀祥也一样。
一个刘秀祥走进大山,就有千万个大山的孩子会走出大山。
加油,小刘同学!
相关文章
- 有本事的人,话都很少(有本事的人话少,没本事的人话多)
- 公务员上岸后,生活真的平淡如水吗?(公务员上岸后还能考研吗)
- 为什么一边是寒门难出贵子,另一边网上又是铺天盖地的报道寒门学子考上名校?(寒跟冷有什么区别)
- 网传一清华法律高材生被「达辉律所」辞退后自尽离世,如何看待此事件?
- 985毕业生涌入县城,选调生成考公「捷径」和「保底」选项,如何看待当今高学历人才就业选择?(农村出来的985大学生)
- 「双一流」本科毕业生考研时更多关注普通高校,媒体评「逆向考研」有助破除考研唯名校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如何看边远地区冷门岗位空缺问题?(敦煌考古编制岗位)
- 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工作的意义在于什么)
- 为什么如今某些年轻人越来越怨恨“原生家庭”了?(为什么现在吗)
- 雷军称37岁已财务自由,称办小米是为了影响全世界,如何看待其发言?普通人是否有机会达到财务自由?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