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中,找出人的共性重要还是个性重要?

2022-10-24 19:12:34 263 0
头条哲学

之前的星座和最近很火的MBTI测试中都热衷于将地球14亿类人分化成几种不同的人,但我觉得这类分法并不绝对且各类相通,所以想问:与人交往共事中,究竟找出人的共性重要还是人的个性重要?”

与人交往共事中,找出人的共性重要还是人的个性重要?

答:这个问题好奇怪(因为我感觉是个伪命题,而且本身没有可比性,没有正误。社会中的人的个性和共性没法进行界限分明的区分)。

我读了你的问题,后半段不论(不重要,不专业,不具有严肃参考性)。大概是说: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鼓励发扬人的在性格上的个性化还是鼓励个人在群体中的群体共性(性格、行为、共同目标等)?我看题目的意思可能是想找出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最优解”,以发挥团队的力量。

这个问题回答角度很多很多,我们仅仅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去考察“社会中的人”。

社会学中的“人”,不是哲学中那个“自在自为的人”,不是个抽象的形而上概念,而是指“处于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语)。这也许有些走马克思主义的风格,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我们一定要强调作为“社会里的人”的集体性、社会性、非独立性。哲学上理想的“遗世独立”的人其实并不不存在。

谈到“个性”和“共性”上来。作为社会中人的“个性”和“共性”其实并无先后、优劣之分。如果仅是单纯

最重要个性和共性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人们的个性一定受到了持续的“社会化影响”(例:比如对自杀原因的研究,心理学总会倾向放大个人因素(个性),社会学家涂尔干则侧重于对社会原因的探究(共性),参考《自杀论》),社会化过程一定会对人的个性造成巨大的影响(包括极端个例)。同样,共性也是在个性之中。人们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血缘、地缘、业缘关系),这给了人们在社会一些基本的社会角色。然而,因为个体化的差异,人们处于的话语场、文化时空和意识形态领域千差万别,每个人依旧会表现出共性以外的个人特点,这种社会下的个体化现象会影响个人的社会行为(外面整饰、行为选择、交往习惯等)。社会关系中的“个性”和“共性”差不多是这么回事,我说的很粗浅。

此外,生活中的活动组织目标和单纯讨论个性共性问题恐怕出入较大。作为活动组织者,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图书交流会、班会等),要求一定是集体主义至上。这时候不可能过多容忍那些极富个性的人存在(如在20世纪哲学大辩论里的福柯和乔姆斯基)。反观私人活动或者专业性思考性强的活动(如学术会,个人私下交流),也许会鼓励个性的发扬。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6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