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要不要大胆地逃跑到文学世界里?

2022-10-25 09:36:09 311 0
头条哲学

高质量问题。个人觉得是伪命题。

我想先整理一下问题的思路,再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青年要不要大胆地逃跑到文学世界里?

1、问题的几个限定词颇有意味:“青年”“大胆”“逃”“文学世界”。这几个词很能表达提问者的部分焦虑。

2、关于限定词的个人解读(仅供参改)

“青年”

青年不是一个时间性的词,这个词和生理意义上的年龄不太一样。青年是文化性的和经验世界的表达。许多中年人被斥责为“油腻,”并非是他们“人到中年万事休”,而是他们固守在自己本不圆融的经验世界里不出来,并用偏见嵌套身边的现实世界。对于青年,只要自己依然对世界保持开放态度(热忱),只要自己仍然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和逻辑,就能被称作“青年”。

“大胆”“逃”“文学世界”

我不同意这种表述。站在汉语言的立场上,我觉得这有点把文学庸俗化和平面化,仿佛文学世界是一个收容生活中迷惘者的避难所。

首先,个人认为文学的最大指向是人之为人的完整性。我们不是“单向度的人”、也不是单纯的“大写的人”或“小写的人”,人本身具有极端复杂性。文学致力于揭露人性而又维护人的完整性。文学既可以是“古典”“高雅”“崇高”,也可以是“下贱”“肮脏”“卑微”,文学形态不能一概而论,更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所谓的“避难所”。

其次,文学在艺术学理论中被划分到“语言艺术”,艺术本身就有门槛。逃离到文学世界里不仅是大胆的,也是向上的,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个人所思所想的浓缩体现,在他的文学偏好里可见一斑。不必纠结于此,文学世界可广袤了,可浅薄了,可深刻了。

最后,如果青年因为生活中的郁郁寡欢而转向文学(文艺青年日常操作),并希冀在文学里求得安慰,那可能会事与愿违。文学并不“干净”,它似乎没有绝对的下限:说脏,有格拉斯、波德莱尔、余华、莫言、残雪……说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纳科夫、莫拉维亚、房思琪……不胜枚举。一切的荒诞、幻灭、绝望、淫荡、丑恶、不堪,你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先例。正如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观点:“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叙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根据可然律或者必然律,来叙述可能发生什么。”文学的任务比看上去的要宏大得多。在如今这个后现代,许多青年喜欢的文学,甚至不能称之为“文学”,它们飘在人性表面,过分浮躁,过分迎合。

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这个问题值得被严肃讨论。

祝好。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1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